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从汉瓦当到红军纸币
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从汉瓦当到红军纸币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从汉代的瓦当到唐代的胡人俑,从宋代的杜甫诗集到革命年代的纸币印版,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让我们循着时光的轨道,一起探寻文物里的中国故事。
西汉:【“大吉”云纹】瓦当
汉代文字瓦当。当心为一圆突,外环凸弦纹,双线界格四分当面,每区施单线羊角云纹一朵,其外凸弦纹以斜向短线与边轮相接,右上格内书"大吉"二字。《易经·象传》曰:"大吉无咎",取顺天应时,无往不利之意。
唐:三彩胡人骑驼俑
骆驼引颈昂首,口齿微张,身体直立,呈行走状。驼背所载男俑为胡人。梁周舍《上云乐》言胡人"蛾眉临髭,高鼻垂口",《文献通考·四裔考》亦言。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多须髯"。此胡人身着绿色胡服,头戴卷檐尖顶顶帽,足蹬黄色高靿尖头靴,目视前方,左臂微屈于身侧,似急于赶路。
在唐人观念中,胡人与骆驼关系密切。杜甫《寓目》诗中即有"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之句。
宋:《草堂先生杜工部集》
公元759年,杜甫携家人来到成都。从此,一座草堂将一位诗人对家国的深情与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衔接起来,谱写出一人与一城千年的佳话。羁旅成都四年,杜甫在成都写下240余首不朽的诗篇。多年来,杜甫草堂收集各式各样的杜集版本达上万册,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集》。它的珍贵,不仅是作为"寸纸寸金"的宋版书而存在,更是"存书无卷首,无序目可查"的"海内孤本"。
革命年代:一元纸币石印版
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发现军阀为了垄断金融,自开银行发行钞票,私铸银元、铜元,严重破坏了商业贸易发展。百姓只能到几十里外的地方,高价兑换另一防区的钱。为了发展苏区经济、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革命战争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设置了川陕省工农银行,开始制造苏维埃货币,统一币制,在苏区广泛流通;并实行对工农的低利和无息借贷,帮助合作社的发展,为川陕苏区经济复苏做出巨大的贡献。
后来,在保卫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红四方面军在达县缴获了军阀多座工厂,原有的工农银行石印局得到很大扩充和发展,从以前以印布币为主转向以印纸币为主。这件一元纸币石印版也是在这一时期制作完成。
作为目前国内仅存的红军时期制作钞票的石刻印版,这块一元纸币石印版凝结的是川陕苏区军民的心血智慧,见证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金融事业,也见证了红四方面军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岁月无声,无论是千年前的民族交融,家国情怀,还是近百年的正义之光,峥嵘岁月,都让历史有了回响。文物不单是尘封的物件,更浓缩着历史变迁,蕴藏着中国故事。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