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二手烟也会导致心脏病!
最新研究:二手烟也会导致心脏病!
最新研究发现,二手烟暴露与严重的心脏节律紊乱——心房颤动(房颤)显著相关。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上报告称,无论是在家中、户外还是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都会增加房颤的风险。研究显示,每周平均暴露2.2小时,持续一年,就会显著增加房颤风险,而暴露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这项研究分析了400,493名40至69岁成年人的数据,其中85,984名(21%)在过去一年中接触过二手烟。在平均12.5年的随访期间,有23,471名(6%)参与者发展为房颤。经过多因素调整后,接触二手烟的群体发生房颤的风险比未接触者高出6%。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脏节律障碍,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可能在一生中患上这种疾病。房颤患者比健康人群患中风的风险高出五倍,同时还可能伴有心悸、呼吸困难、疲劳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吸烟对心脏健康的全方位危害。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吸烟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过早死亡密切相关。而这次的研究首次明确指出,即使是被动吸烟,也会显著增加房颤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不受暴露地点的影响。
这一发现对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启示。研究者呼吁,应该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的控烟措施,并推广戒烟项目,以改善公众健康状况。同时,每个人都应该尽量避免在吸烟环境中逗留,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吸烟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影响下一代。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李志徽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对生育力和妊娠结果有严重影响。在中国20至49岁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中,主动吸烟导致超过970万例未出生人口,二手烟暴露更是导致超过1085万例未出生人口。此外,烟草使用和暴露还导致了数百万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和妊娠糖尿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长。研究预测,如果按照当前的吸烟率发展,到2030年,吸烟将导致中国每年减少约300万例新生儿,并增加约200万例不良妊娠结果。
然而,研究也带来了希望。研究发现,通过实施全面无烟法规和提高烟草税价等措施,可以显著改善生育状况。例如,烟草价格每增加20%,就能增加约130万例新生儿,同时减少数万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和妊娠糖尿病的发生。
法国比沙-克劳德·伯纳德医院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戒烟的益处。研究发现,对于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来说,无论在确诊后的任何时间点戒烟,都能将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近50%。相比之下,仅仅减少吸烟量对心血管风险的改善效果微乎其微。
这项研究跟踪了32,378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5年。研究发现,在确诊后的第一年内戒烟效果最佳,72.8%的戒烟者选择了这个关键窗口期。每多一年持续吸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会增加8%。虽然戒烟者的风险显著降低,但即使多年后,他们的风险仍高于从未吸烟的人。
这些研究结果再次强调了控烟的重要性。吸烟不仅会损害个人健康,还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实施更有力的控烟措施,如提高烟草税收、落实全面无烟政策等,可以有效保护母婴健康,提高人口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专家建议,应该将控烟工作纳入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体系,降低重点人群的吸烟率和二手烟暴露,提高整体人口的健康水平。通过建立无烟环境,可以形成健康行为的社会传播效应,为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吸烟对心脏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而最新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下一代,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通过政策干预和个人努力,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