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小调到春晚舞台:《无锡景》的百年传承与创新
从街头小调到春晚舞台:《无锡景》的百年传承与创新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首《无锡景》,唱尽了江南的温婉与秀丽。2025年春晚江苏无锡分会场上,一曲改编自传统江南小调的《无锡景·家国情》,以其独特的吴侬软语和悠扬旋律,引发了全网热议。这首传唱百年的民间小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探寻《无锡景》的前世今生。
从街头小调到经典名曲
《无锡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最初它只是一首街头巷尾流传的即兴小调,演唱者可以根据情境随意发挥。1934年,无锡籍沪上滩簧演员王美玉对这首小调进行了改良,将当时无锡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景象写入歌词,成为《无锡景》歌词固定化的最初雏形。
此后,《无锡景》的旋律开始广泛传播,成为多种曲艺形式的基础。它不仅被改编成周璇的《花开等郎来》、吴莺音的《我有一段情》等流行歌曲,还被用作《三笑》《金陵十三钗》等电影的插曲。评弹、锡剧等地方戏曲也纷纷将其纳入表演曲目,使得这首江南小调逐渐成为广为人知的经典名曲。
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承
《无锡景》的曲调源自北方的“侉侉调”,最早从山东一带沿大运河流传而来。这种源自北方的旋律,在江南地区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在江南地区广泛流传,还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远播海外。
2025年春晚无锡分会场上,上海评弹团的演员高博文、陆锦花用苏州弹词的方式演绎《无锡景》,将这首江南小调推向了新的高度。这种创新性的演绎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评弹的韵味,更让观众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5春晚:《无锡景》的“出圈”时刻
2025年春晚江苏无锡分会场的演出,无疑是《无锡景》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水”为串联,从太湖到古运河,再到长江,节目组巧妙地将无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一叶扁舟、千帆竞发,配合着吴侬软语的评弹演唱,向世人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无限魅力。
演出中,不仅有江南大学学子的精彩舞蹈,还有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的伴奏,更有惠山泥人、紫砂壶等非遗元素的融入,全方位展示了无锡的文化底蕴。这种创新性的演绎方式,不仅让《无锡景》焕发新生,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网友热议:一曲《无锡景》,唱响家国情
《无锡景·家国情》的演出引发了全网热议。许多网友表示,这首歌曲不仅展现了江南的温婉秀丽,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一位在海外生活的华人网友留言:“听到熟悉的旋律,看到家乡的美景,眼眶不禁湿润了。《无锡景》不仅是一首歌,更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深情。”
一位在阿联酋生活的江苏商会副会长王水波表示:“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春节’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无锡分会场上的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配以吴侬软语的吟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的美景。紫砂、泥人等非遗元素,再加上历史名人的情景再现,刻画了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
来自蒙古的留学生ARIUNBOLD MISHEEL(中文名:米奇)说:“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观看春晚的体验非常独特!”另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KHAN WAQAS(中文名:乐天)更是直言:“当我在春晚的直播中看到无锡精彩的表演,真的太震撼、太神奇了!”
一曲《无锡景》,唱出了江南的温婉秀丽,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从街头小调到春晚舞台,从地方名曲到全国热议,这首百年小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所说,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出圈”之作,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