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春节民俗大揭秘:从腊月到正月十五!
泉州春节民俗大揭秘:从腊月到正月十五!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永远围绕着团圆这个主题展开。无论是贴春联、穿新衣,还是拜祖先、守岁迎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春节最经典的画面。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寻求春节的别样仪式感,进行文化过年的新趋势愈加明显。
2025年乙巳年春节,这一年的春节更是别具意义,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春节成了一场文化盛典,而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则成为了春节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众多网友甚至将其称为“过年氛围天花板”和“春节必去打卡地”。
泉州,作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凭借其独特魅力,赢得了“世遗之城”的美誉。这座城市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拥有7项世界级非遗、22处世遗点和36项国家级非遗,简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非遗宝库”。
腊月:准备阶段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过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闽南年味也越来越浓。从腊月廿三开始,即进入传统的“小年”状态。出外人员陆续返乡,家家户户启动“忙年”节奏,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众多特色民俗,也在这段时间里带动“庆春”节奏。
掸尘 净净爽爽过年
闽南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按传统民俗是要祭祀灶君的,俗称“年兜年兜,糕饼祭灶”,从此时起,也就步入“小年”。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腊月)廿四:祀灶,或廿三。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祭灶的本意是送旧迎新,祈愿美好如期而至。但古代还有“官三、民四、船五”说法,意思是官家在腊月廿三先送灶君,百姓在廿四接着送,而水上人家、渔家则要等到廿五再送。随着时代变迁,这样的“特定划分”早已不复存在。闽南地区如今基本都是按传统习惯来安排祭灶时间,同时保留下的还有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祭灶过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的风俗由来已久。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起到除夕止,闽南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掸尘”“清黗”“除尘”,也叫“迎春日”,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择日(晴阳天)打扫环境卫生,无论是新楼房还是老厝,内外一定要打扫一净,然后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净净爽爽地过个新年。
备节 各路美食上线
市民在超市里挑选年货(庄丽祥 摄)
闽南节俗中,年前要给大人、小孩准备新衣裳,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还要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要到各宫庙“烧过年金”,此即“备节”。闽南古早话说得好:“拜龟,龟钱财;拜粿,大发财;拜红圆,全家大团圆。”在备节中,最激动人心的、最有烟火味的事情,还是炊糕、炊粿、搓红圆,以及制办、采购各类美食。
炊碗糕,这是一种按照传统古法烹制的闽南传统糕点,因其制作过程中需要让米粉甜浆发酵,故取“发”之寓意,蕴含着“发财”“发家”等祝福,所以它也被称为“发糕”。在蒸发膨胀的过程中,碗糕顶部会裂开三至四瓣,蒸熟之后还会在上面点上红点,象征吉祥。
做粿(李雅真 摄)
炊粿(炊龟粿),是用面粉、糖、熟番薯糅合发酵的“发粿”。与发糕一样,意寓吉祥发家。发粿一直是闽南侨乡祭祖敬神必备的食品。最讲究的炊粿就是炊龟粿了,这是要将粿物放入特定的“龟容器”里,压制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米粿、薯粉粿、麸头粿。
甜粿,为地方民间甜点。泉州甜粿最出名的要数石狮甜粿了,形似满月,颜色洁白,质地软糯,气味芳香,清甜可口。这种古早味,洋溢着一种让闽南人欲罢不能的味道。
搓红圆,也叫团红圆,是取适量的木薯粉或秋薯粉加入开水搓揉成面团,下锅里煮开即可食用,一般倒入姜薯更加美味。在冬至日,民俗即有搓红圆,可一直延续至正月十六。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句自古流传于闽南民间的俗语,其意指到了腊月下旬,就该着手为过年准备一些肉食了。旧时生活不宽裕,过年宰杀一头猪,有的人要把猪肉拆分送给亲戚们。过年用的猪肉需提前加工储存,以备正月里自食或是待客之用。通常猪颈肉会与“酒糟菜”一起炣成“酱肉”,在正月里随时可以拿来配饭吃。而夹带肥油的五花肉,则会用红米酒、酱油、地瓜粉以及芋头一起蒸成“米粉肉”,可作为年菜品尝。对于“贵重”的猪蹄,会用自家酿制的红米酒炖煮成菜,以此寓意“红火”,并把这道菜作为新春佳节里款待贵客的上等菜品。
各种茶配是春节待客必备品(李雅娟 摄)
闽南还有多种多样的过节蜜饯,如橄榄、加应子、西梅、酸梅、金丝蜜枣等。茶同样也不会在新年缺席,蜜饯作为茶配再适合不过。茶桌上除了蜜饯盒,还有古早味的小零嘴,寸枣、麻花、油角、麻粩、炸枣、花生糖、蒜蓉枝、桔红糕、冬瓜糖、花糖、贡糖等。正月里,亲朋好友来做客时,泡上茶水,拿起糖果盒、蜜饯罐招待,与此同时捎上一句“甜一下”。在闽南人的记忆中,过年必须“甜一下”,寓意生活甜甜蜜蜜。
挑花 幸福向阳而生
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年宵花,营造新春氛围。(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进入腊月,闽南各地民众都开始置办年货,这些年货里面,就包含有“年兜花”(也称“年宵花”)。每个家庭大多会准备一些鲜切花或者是盆栽花卉,来装饰家居环境,春节仪式感从“挑花”开始。都说“无花不成年”,挑选年兜花可是个“技术活”,既要讲究花香,又要看花型、花色,适合过节所用的才是“好花”。一般来说,水仙花、大花蕙兰、佛手、朱顶红、梅花等最受闽南人喜欢。
水仙花,寓意万事如意、吉祥美好、纯洁高尚等,十分契合春节主题。所以闽南人家常会选水仙当年兜花。闽南水仙花多半为漳州水仙,这水仙又有两大品种:一是单瓣的,名为“金盏银台”;二是复瓣的,雅号“玉玲珑”。以前闽南当家的男人特别喜欢年前为水仙雕花,要是雕出的水仙样式极好,便能在春节期间向亲朋好友吹嘘一番自己“手艺超群”,此亦乐事一桩。
蝴蝶兰(林雪娟 摄)
大花蕙兰,大气清雅,是气质担当。花色常见有红、黄、绿、白和复色。颜色各异的满盆花苞,一到春节朵朵饱满均匀,每支大花蕙兰上有20多个花蕾,在花葶上一步步往上开放。此花的花期近3个月,有步步高升、丰盛祥和、高贵雍容的美好寓意。摆放在室内,非常气派,可营造出浓郁的春节氛围感。
佛手,似花又似果,被称为“果中仙品”“吉祥果”。它象征的是有福之手,寓意多福多寿、积极向上,一旦在家中出现,氛围感瞬间拉满。佛手整体来说,颜色清新、清香悠远,清人李琴夫称此物“空手归来总是香”,它具有一种清冷脱俗的柑橘香气,能起到很好的舒缓神经的作用。
朱顶红,花朵硕大艳丽,长在粗壮的花茎顶端,宛如并蒂莲般优雅。朱顶红的年兜口彩是:“家有朱顶红,今年注定红”,这个口号对于人心的拿捏简直恰到好处。加上那热闹无比的花色,朱顶红晋身“春节档”在情理之中。传统的朱顶红是土培的,现在有包裹鲜亮红色外衣的蜡封朱顶红,不用浇水,自行开花。
梅花,傲骨冰肌,清香宜人,暗香疏影。梅花凌寒而开,不和其他花卉争艳。民间有“梅开五福临门”的说法。同时,梅花寓意喜庆、吉祥、纯洁等,所以自古以来梅花深受闽南人喜爱。
年兜 围炉重情重义
旧时闽南人都在宅院的厅堂或正房的正中处,设一龛供奉祖先牌位,依时祭祀。这种小型的祭祖活动,也叫家祭,不仅寄托了对故去亲人、父辈、祖辈的哀思和怀念,也能增进家人彼此之间的感情。家祭一般会在冬至、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重要日子。祭品各地不同,讲究的是重礼节。
敬天公也是闽南家庭中独特的年俗,除夕夜摆下“天公桌”,上置鸡鸭鱼肉,各式糕粿糖饼更不能少,五果六斋、红圆子、红龟粿、过年饭、茶叶……不同地方习俗对应的供品种类稍有不同,但要满满当当,表示诚意十足。菠萝造型的供品也是很多家庭的选择,闽南话中“凤梨”与“旺来”谐音,亦寄托了家族兴旺发达的愿景。敬天公是泉州家庭“过年兜”的重要环节,祈求来年福运高照、顺遂平安。
贴春联(李雅真 摄)
除夕,泉州人称为“年兜”。除了祭祀祖先、贴春联外,还要吃团圆饭、分压岁钱、守岁。有的地方还有“跳火盆”等民俗。
正月:热闹非凡
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的春节活动进入高潮。每天都有独特的传统活动和饮食习惯,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初一场,初二场
指初一初二是拜年的场合,很热闹。泉州人讲究礼仪,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致问候,体现了闽南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初三无姿娘
“姿娘”意为妇女。有一种解释是说,现代泉州女儿回娘家的时间是在初二,回到娘家后要住一晚上,因此初三那天,小家庭中是看不见妇女的。
初四神落地
意思是说,在这一天,老百姓要把上个月“送回”天上汇报工作的各路神仙重新迎回人间。“(把神)送上去还要把他接回来,不然他到处走,找不到家。”泉州古城关岳庙内游人如织。人民网 黄东仪摄
接神的时刻在初四这天的黄昏,泉州人摆上敬拜的食物,上香、烧金纸、放鞭炮,热热闹闹、恭恭敬敬地把神接回来,继续开展在人间的管理工作。
游客们在泉州古城西街拍照留念。人民网 黄东仪摄
初五舀肥
“肥”指人的排泄物,古代没有抽水马桶,人的排泄物在粪池中攒久了,基本上装满了,到正月初五就把粪池掏干净,把舀出来的粪肥洒到田里去。“(这也寓意着)要开始农耕了,不能让你接下去还像过年一样天天玩了。”
初六隔机
机指的是织布机。古时候男耕女织。初五男人舀肥,开始农耕工作,初六女人就要整理织布机,开始新一年的纺织工作。
初七七元
“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这一天是我们人的生日,不是神的日子。另一个意思是指这一天要吃七宝羹。”“七宝羹”由豆、粉等七种食物混合而成,制作原理和“八宝粥”颇为类似。
初八完全
指春节到现在该吃该喝的差不多都吃完、喝全了。春节中吃喝的部分到这一天告一段落。
初九天公生
泉州城区范围内通常都在除夕夜敬拜天公,因此到了初九很少人会再敬。不过在泉州南安的一些地方,初九这天被固定用来敬天公,会举办非常热闹的民俗表演,晚饭时还会宴请宾客。
泉州春节活动精彩纷呈。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初十麻酱生
“麻酱”是谐音,意思是说没什么特别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初十好食天,到这时候天气依然非常寒冷,要把留下来的好吃的拿出来再暖暖和和地吃上一回。
初十一请女婿
在传统泉州习俗中,正月初十一岳父岳母要把女婿请到自己家里。现代请女婿的时间已演变至正月初二了。
初十二倒去觅
意思是说再回头去看一下,回到娘家的女儿住了一晚,在离开前要再看看娘家的情况。
十三吃糜配芥菜
糜即稀饭,芥菜是本地最寻常不过的菜。大吃大喝地度过春节后,吃芥菜稀饭可解油腻。
十四结灯棚
为元宵节做足准备工作。
十五上元丸
把花灯挂到搭好的灯棚上,怀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闹一回元宵。
现代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泉州的春节习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2025年乙巳年春节,泉州推出了多项结合非遗文化的特色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
非遗鱼灯车巡演
迎合当下的热点,设置新春鱼灯车,让演员身着宋制汉服在街上游玩,营造热闹的氛围,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时间:
西街:2024年2月9日-2月16日(19:00—22:00)
中央商务区:2024年2月23日-2月25日(18:00—22:00)
非遗沉浸展演
春节期间,“锦鲤瓦市”非遗沉浸展演将在中山路举行,可以看到大开道、拍胸舞、火鼎公婆、南音、青狮阵等20多项传统舞蹈类、音乐类、体育类、民俗类非遗项目表演轮番上阵,这些项目趣味盎然、寓意美好,带来一场场独具特色的泉州民俗文化盛宴。
“龙吟春正好”观武龙
泉州武龙在古城巷陌间用龙图腾传承着千年的华夏精神,创作“红羽礁龙”(武龙)展将为游客们造一场视觉盛宴,牵一场民族情。此外,游客还可以在百年榕树下祈求龙年平安顺利,寄托美好的新年愿望。
活动地点:西街菜市场榕树广场
活动时间:2024年2月5日—12月31日
“烟火家味”城南庙会
庙会时间:2024年2月12日(正月初三)-2月18日(正月初九)
开放时间:每天10:00-21:00
地址:泉州南门德济门遗址广场
2024年甲辰龙年春节之际,天后宫畔,德济门遗址前,一场城南庙会开幕,在吃喝玩乐中,带领大家和神明一起热闹热闹!
泉州的春节,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从腊月的准备到正月的庆祝,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闽南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泉州人用创新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习俗,让春节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也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