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保护之路
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保护之路
陈家祠,这座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百年古祠,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熠熠生辉。作为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祠堂建筑,陈家祠不仅是岭南文化的瑰宝,更是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典范。
从抢救到科技:三阶段保护之路
自1959年成立广东民间工艺馆以来,陈家祠的保护工作就从未停歇。60多年来,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抢救性保护。1958年,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迁出后,广州市文管会以“保持不塌不漏”为原则,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复原。第二次抢救性保护发生在1980年,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出后,陈家祠在16个施工单位和一大批工艺师、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22个维修项目,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
第二阶段是复原保护。重新对外开放后,工作人员继续研究保护陈家祠,想方设法搜集历史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文物本体进行复原修缮。从新世纪开始,逐步完成了前广场地面降回历史标高、复原正门前石狮子基座、重竖旗杆、恢复旗杆基座、恢复祖堂神案构件等项目。
第三阶段是科技保护。2016年至2021年,陈家祠建设了“古建筑安全动态监测系统”,建立起陈家祠古建筑安全的动态监测和预防性保护模式。2022年,该系统进一步优化提升,形成“陈家祠文物预防性保护智能监测平台”,实现了古建筑结构安全动态变化情况的信息化、实时化。
高科技赋能:智能监测守护古建安全
面对城市发展的挑战,陈家祠引入了多项高科技保护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建筑安全动态监测系统”和“陈家祠文物预防性保护智能监测平台”。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建筑的结构安全,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
针对白蚁危害这一古建筑保护的顽疾,陈家祠引入了白蚁病害监测系统。该系统自2017年底开始运行,最初布置了122个监测点,到2020年增加至160个监测点。通过持续监测,成功将白蚁拦截在古建筑以外,有效保护了建筑安全。
创新活化: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修缮和维护,更重要的是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陈家祠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尝试:
文创开发:开发了具有陈家祠建筑特色的摆件、寓意“独占鳌头”的帆布袋、联名广府美食的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其中,“陈家祠积木”获得“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称号。2023年,文创产品销售额达1120万元,销售数量32万件。
非遗展演:定期举办牙雕、榄雕、岭南押花、广彩、手工打金、石湾陶、广州玉雕等工艺展演,将非遗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紧密相连。
光影秀:为解决夜间参观问题,陈家祠开发了“陈家祠光影秀”项目。该项目综合运用灯光照明、投影和虚拟展示等技术,全方位展现陈家祠作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魅力。自2023年9月27日启动以来,每逢法定节假日每天19时30分、20时30分各上演一场。
保护与传承:文化传承的新使命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家祠的保护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据统计,从2020年至今,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约5400万元用于包括陈家祠在内的46项祠堂文物建筑保护工程。
陈家祠的保护经验也为其他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借鉴。例如,陈家祠通过展览、研讨会等形式,推广其在白蚁监测方面的技术,帮助其他祠堂预防白蚁侵害。同时,陈家祠还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如珠三角陈氏宗亲会的端午节活动,吃“龙舟饭”,联络情感。
陈家祠的保护之路,不仅是对一座古建筑的修缮,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通过科技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重驱动,这座百年古祠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岭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