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自然与保护的完美融合
辽东半岛:自然与保护的完美融合
辽东半岛,这片伸入黄海和渤海之间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辽宁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工作,不仅保护了珍贵的自然资源,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让我们一起领略辽东半岛的美丽风光,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吧!
生态保护的坚实步伐
2024年,辽宁省完成水利投资258.14亿元,同比增长15.1%,创历史新高。这一年,全省共推动1177个水利项目建设,为全省夯实水利基础、提升供水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水网建设方面,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被列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清单;中南部地区供水工程实现工期与进度“双过半”;省重点输供水朝阳输水线路隧洞工程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盘锦应急供水主体工程完工,并通过通水验收。
在防洪安全方面,全省治理中小河流1030公里、重点山洪沟79条,实施大中型水库(闸)除险加固32座,保护人口464万人、耕地519万亩。备受关注的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目前主体建设已全线完工,葠窝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建设已完成85%。
在民生水利方面,全省建设农村供水工程300处,受益人口71.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实施灌区改造及涝区治理项目44项,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2万亩,改善易涝面积463万亩;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程54个,受益移民村1100个、人口44万人;实施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478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9.7平方公里。
科技创新赋能生态保护
在辽河口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座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场正在建设中。这是由盘锦市自然资源局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辽东半岛河口—海岸带环境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对辽河口湿地的水文、气象、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动力等方面的长期连续监测。
通过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该研究站将全面提升辽河口湿地蓝碳研究的信息化能力,为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年9月23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猛禽监测单日记录数量达11175只,打破了该保护区2023年9月22日7561只的单日最高纪录,这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秋季迁徙猛禽监测的首个“万猛日”。
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自2018年起,保护区每年都会在秋季猛禽迁徙期招募社会志愿者参与监测工作。今年能够记录到“万猛日”,正是志愿者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科研人员为一只编号为58的斑尾塍鹬佩戴了卫星追踪器。监测数据显示,这只鸟从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出发,经过连续9天的飞行,成功抵达新西兰,飞行距离超过11700公里。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平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开展鸟类环志工作。他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候鸟,更要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参与这项事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
展望未来
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辽东半岛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改善。未来,辽宁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善生态监测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保护自然遗产,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科研人员的扎根坚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更多人加入进来,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辽东半岛这片美丽的土地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生态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