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仰书院: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新地标
景仰书院: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新地标
景仰书院是位于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片区的一组宁静院落,由直向建筑设计。这座现代书院不仅保留了场地原有的老树和历史建筑,更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成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重要地标。
设计理念:以“院子”和“廊子”为核心
景仰书院的设计始于对场地的尊重。设计团队从最大化保留场地上的一片老树开始,针对原有的仓库、宿舍和配电房进行保留、修缮和局部加建。整个设计的核心是“院子”和“廊子”两个空间类型。
树冠相触的香樟林被一个新的双层木回廊包裹。廊子底层架空,二层完全通透,形成一个安静的书院氛围,充当着整个场所的“精神领袖”。围绕西边的老梧桐,设计团队放置了一个向内打开的砖院,承载各种会议功能。老梧桐四周的陶砖是接近土壤的暖褐色,比一般的砖要薄,和景德镇当地的烧窑的砖尺寸一致。
建筑布局:新旧结合的巧妙处理
南边一长条红砖仓库有些破败,一旁立着两根烟囱,一灰一红,有点基里科(Chirico)画里的味道。北边是一排空置的宿舍和配电房,里面还有些电柜没搬走。东边围墙里外有个差不多两米高的土坎,上面密布着很高的杂树,有青铜和木荷。西边有一棵老梧桐,经过冬天叶子都落了,透着几分萧瑟的感觉。场地中心是一片香樟林,还是绿的,被老房子围合了起来。这些树历经时间,甚至和墙长在了一起,某种静谧的氛围已经存在。
设计团队将客房集中解决,三层高的体量架于北面老房子上方,单走廊面向外街采光,阳台朝着南面的香樟林打开,看向敞阔的城市远景和连绵山脉。南面老仓库的山墙和贴着的泡桐像一个孤岛被完整保留加固,其余整体落架大修。为满足新的功能,设计团队将它的屋顶提升了1米,新老高度产生的重檐缝隙处便有了天光和树影。屋架新用了钢桁架,以延续原始木桁架的形式。空间的东西两段变成了大堂和餐饮空间,可以同时对外开放。
空间层次:层层递进的体验
“层”对于这个场所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包含空间的尺度和氛围、建筑之间的距离,以及院子和院子之间的过渡和连接。设计团队希望实现一个结果——人们从外围城市的三个入口进入,穿过建筑、廊子和缝隙,经历不同的尺度,高低和错落,最终到达这片安静的香樟林,它如“秘境”一般被藏在了空间格局的最里层。
林子里还留了一个“庙”——茶阁,作为建筑群中尺度最小的体量,前身是一个破败的工棚,形制和表皮被完全复刻。人们漫步于外围街道,不经意间甚至能瞥见它的一角。这些特殊设置的”层“经由开洞、架空和穿透的操作,形成场所内部“层”与“层”叠加的化学反应。人们顺着回廊行进,或是在不同的流线之间转换,都是在穿越空间的“层”,光和风,视线和声音也随之变换,成为被身体感知的体验。
施工保护:精细入微的匠心
建筑体量的边界和墙体定位,在设计一开始就是以退让树为前提决定的。随着后期逐步有了准确的测绘,包括树根、树冠的真实尺寸和枝干走向等信息,设计也在不断被矫正和进行主动调整。比如在方案阶段,设计团队把客房体量最东边的一角切掉,以3间客房的代价留下了场地东北角最大的一棵梧桐;为了退让砖院里梧桐朝北发展的树冠,设计团队拿掉了内院的实墙,将楼梯间向天打开,天井范围也随之扩大。
树木的保护工作需要提前对施工难度进行预判。例如,留够地下室开挖针对树木的安全退距;选择胶合木作为回廊结构,以轻量化的干操作作业方式降低对树木的干扰。施工开始后,驻场建筑师需要时刻紧盯各类器械的施工过程,避免破坏树冠;在混凝土浇筑阶段,需要临时固定树枝,避让脚手架,甚至临时修改模板轮廓,让树枝尽量完整保留。模数化的预制胶合木构件,也能让设计团队在施工现场进行最终的设计修改,切掉梁头或是椽子,让屋顶轮廓灵活进出退让,枝干便得以穿过建筑继续生长。
景仰书院不仅是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新地标。它以独特的空间设计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为景德镇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