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遗址保护迎来新进展,数字化技术助力遗址永续留存
北川地震遗址保护迎来新进展,数字化技术助力遗址永续留存
2024年10月,一场汇聚全球“最强大脑”的学术盛会——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绵阳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震遗址保护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全球保存面积最大、原貌最完整的地震灾难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见证,工作人员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地震遗址文物保护与建筑抗震研究实验室主任阙小勇介绍,他们通过无人机对遗址内127处文保建筑进行了倾斜扫描,获取了详细的三维信息,实现了数字化保存。目前,已安装71个监测设备,包括倾角仪、裂缝计等,能够实时监测建筑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技术人员将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希腊雅典国立理工大学教授纳西斯·库慕西斯表示,北川地震遗址不仅是一个纪念场所,更是一所“学校”,研究人员可以从土壤和结构系统的支撑中提取信息,为抗震结构科学作出贡献。
2024年11月,地震纪念馆与应急管理大学(筹)、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重大地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控研究。专家们围绕地震地质灾害成灾机理、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防灾科技学院教授薄景山指出,北川地震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能够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
2024年12月,长春科技学院与地震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拓展了遗址的教育功能。地震纪念馆馆长何瑞雪表示,将积极推动馆校协同发展,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地震地质灾害教学科研基地。
历经16年,北川地震遗址依然矗立在那里,不仅供人们寄托哀思、铭记历史,更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入和保护技术的进步,这座承载着人类记忆的遗址,将继续为世界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