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迁与守候
《归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迁与守候
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文艺片,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影片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情感波折,展现了家庭关系的变迁与坚守。
两次归来:家庭关系的变迁
影片中,陆焉识的两次"归来"构成了家庭关系变迁的主线。第一次归来发生在文革期间,陆焉识因思念妻女而选择逃亡。然而,由于"右派"的身份,他只能东躲西藏,不敢露面。在家门口徘徊良久,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只留下一张纸条。这次归来,夫妻二人虽近在咫尺,却未能相见,展现了特殊时期家庭关系的脆弱与无奈。
第二次归来则发生在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得以回家。然而,这次归来却充满了讽刺与无奈。女儿丹丹首先带他去的是自己的员工宿舍,而不是家。当陆焉识决定独自回家时,他发现家门虽未上锁,却无法真正进入。冯婉瑜将他误认为"方师傅",客气地招待后又将他赶出门外。居委会的调解和女儿的劝说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这次归来,陆焉识虽然回到了这片地方,却无法真正回归家庭,展现了家庭关系在历史变迁中的深刻裂痕。
"门"的意象:隔阂与渴望的象征
在整个影片中,"门"的意象反复出现,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第一次归来时,冯婉瑜的房门成为了两人之间的隔阂。陆焉识拧动门把手,冯婉瑜在另一侧观望,但两人都没有勇气打开这道门。这道不厚的房门,象征着两人内心的犹豫与迟疑,以及特殊时期家庭关系的疏离。
第二次归来后,冯婉瑜的房门虽未上锁,却成为了陆焉识无法跨越的心门。他被误认为"方师傅",客气地招待后又被赶出门外。房门象征着冯婉瑜内心的封闭,她只愿意为远方的"陆焉识"打开这扇门。而当陆焉识试图进入冯婉瑜的卧室时,她近乎疯狂地将他赶出去,用椅子挡住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这里的门成为了冯婉瑜的安全屏障,保护她免受外界伤害。
双向的等待:爱的坚守
在影片中,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等待是双向的,展现了他们对彼此深沉的爱。冯婉瑜从陆焉识被带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独自支撑家庭,抚养女儿长大,始终期待着陆焉识的归来。当得知陆焉识要回来的消息时,她不顾一切地奔走、找寻,甚至不惜违背指导员的警告。即便在患病后,她依然坚持每个5号去火车站等待,从未放弃。
陆焉识的等待则体现在对冯婉瑜记忆的唤醒上。他尝试各种方法,制造各种巧合,希望能够激发冯婉瑜的记忆。在多次尝试无果后,他选择以"读信的同志"的身份陪伴在冯婉瑜身边。他放弃了自我,甘愿成为一个永远在远方写信的"陆焉识",只为了能够接近和照顾她。
平静的守候:爱的最高境界
影片的结尾,陆焉识与冯婉瑜都已年老。在一个雪天,陆焉识蹬着三轮车载着冯婉瑜来到火车站。陆焉识举着接站牌,冯婉瑜坐在车上,两人静静地等待着将要在5号归来的"陆焉识"。这一刻,所有的等待与守候都化为了平静的陪伴。他们的爱情不再热烈,而是如细水长流,平淡却永恒。
《归来》通过陆焉识与冯婉瑜的故事,展现了家庭关系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变迁。它告诉我们,家庭的维系与修复需要时间和耐心,而真正的爱情是在困境中坚守与等待。这部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