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谈精神残疾人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张海迪谈精神残疾人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残疾人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上强调。尽管近年来通过多种措施促进了残疾人就业,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社会偏见、技能不足等问题。同时,她也看到了许多机遇,比如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灵活就业方式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现状: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但仍存挑战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06.1万人,其中精神残疾人就业人数为159.9万。2023年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54.4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5.2万人,农村新增就业39.2万人。
尽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但精神残疾人就业仍面临不少挑战。社会偏见和歧视、技能不足、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适合的岗位数量不足、就业环境不够友好等问题依然存在。例如,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残疾人持有偏见,导致残疾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
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为保障残疾人权益,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残疾人保障法》第64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在职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视残疾人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残疾人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就业促进法》第52条第1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此外,政府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各地残联还组织了多次招聘会,帮助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提高就业成功率。
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助力
社会各界积极行动,为促进残疾人就业贡献力量。例如,一些爱心企业设立了专门的残疾人工作岗位,为残疾人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各地残联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会,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能力。社区提供助残服务,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机遇:新技术带来新可能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电子商务、远程工作等新型就业模式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选择。政府鼓励残疾人参与电商行业,提供培训机会并帮助对接平台资源。一些残疾人通过开设网店、从事网络客服等工作,实现了居家就业。
展望:共创包容社会
残疾人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残疾人的生存尊严和生活质量,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就业,共同创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只有当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