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热去火的食物以及饮食原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热去火的食物以及饮食原则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are.fh21.com.cn/view/7538139.html

随着夏日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速,水分流失加快,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文整理了多种清热解火的食物以及夏季饮食原则,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实用的参考。

清热去火的食物

  1. 豆制品:秋季多摄入豆制品能够有效去火,缓解上火症状,它有清肺化痰等功效,适合秋季上火时食用。

  2. 绿茶:绿茶属于凉性食物,含有较多寒气,食用后可以清除体内的凉气,起到清热去火的功效。如果在秋季出现了口干苦、喉咙痛等症状,可以喝绿茶缓解。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饮用。

  3. 白开水: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因为缺水导致干燥、上火的现象。因此,秋季需要多补充水分,喝白开水最好,也可以喝淡盐水或蜂蜜水。

  4. 冬瓜:冬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还有养胃、清除心火、皮火的功效。适量食用冬瓜对降火很有帮助。

  5. 西红柿:西红柿属于寒凉性食物,但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等,对于防止上火引起的牙龈出血、口腔溃疡有好处。

  6. 牛奶:中医认为牛奶性平味甘,可以滋阴,有利于清热通便,但注意不要将牛奶冻成冰块食用。

  7. 芹菜:芹菜味苦,具有清除肝火的功效,对于牙龈肿痛、面红耳赤有辅助作用。

  8. 苦瓜:苦瓜是比较好的败火食材,苦瓜性寒,也能清热解毒,对于小便发黄、双眼发炎、喉咙肿痛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9. 梨子:梨子性凉,具有润肺、化痰功效,秋季应多吃梨降火。

  10. 柚子:柚子寒味甘酸,具有化痰、润肺等功效,具有消化、止渴、抑制口腔溃疡的作用。

夏季清热解火饮食原则

  1. 夏季饮食不宜辛辣:夏季本来就是个炎热的季节,人体容易上火,吃辛辣食物只会加重体内火气和毒素,为了自身的健康,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辛辣的食物。

  2. 夏季饮食宜生津止渴: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内火旺盛,新陈代谢较快,容易造成食欲低下、口干舌燥等症状,夏季饮食需要以生津止渴为原则,加大人体的食欲感,补充足够的营养,满足身体对养分的需求。例如:山楂、樱桃、芒果、李子、红枣煮鸡、凤梨炖玉米、菱角炖大骨、番茄炒蛋等。

  3. 夏季饮食不宜太过寒性:夏季以清热解火为主,但是饮食不能过多食用寒性食物,特别是女性,太多的寒性食物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容易导致腹泻、体寒等问题。

  4. 夏季饮食宜注重补水:夏季炎热,人体水分流失快,饮食必需着重注重补水,多吃水分充足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例如:西瓜、菜瓜、香瓜、西兰花、菜花、包菜、黄瓜、西红柿等。

  5. 夏季饮食宜注重清热解火:夏季气温高,人体火气较旺,体内热气无法排出体外容易造成便秘、长痘痘、口舌生疮等问题,夏季饮食宜清淡,以清热解火为主。例如:高丽菜、绿豆芽、黄豆芽、海带、木耳、蘑菇、黄瓜、冬瓜等。

  6. 夏季饮食宜养胃:夏季人体新陈代谢较快,脾胃功能相对低下,为了减轻脾胃的负担,保证脾胃健康,应该多吃养胃食物,如一些质地软、口味清淡的食材,具体有:面食、包子、馒头、小米粥、燕麦粥、菠菜、南瓜、西兰花等。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是家庭常备的清热类中成药,它源自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味道甘甜,气味芳香,可以清热解毒,还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高血压、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等症。

清热解毒的中药比较多,中成药有黄连解毒片、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牛黄消炎丸等,都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另外如中草药,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等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火热偏盛于三焦、脏腑、五官,症见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耳鸣耳聋、牙痛、牙龈红肿、咽喉肿痛、疮疡初期红肿热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此类中成药品种繁多,按作用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 清上焦头目实火者,代表中成药有上清丸
  • 清三焦火者,代表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等
  • 清肝胆火者,代表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等
  • 清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胃黄连丸等
  • 清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导赤丸等
  • 清肺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肺抑火丸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