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带娃体验非遗魅力
皮影戏: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带娃体验非遗魅力
2011年11月27日,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皮影戏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皮影戏的世界,感受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皮影戏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
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皮影戏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皮影戏的表演则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创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很简单,一方投影用的屏幕,一束暖黄的灯光,几个手艺人加上他们的皮影傀儡,就足以上演一出大戏。
带孩子体验皮影戏
皮影戏不仅是成年人的艺术享受,更是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那么,如何带孩子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皮影戏呢?
首先,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剧目非常重要。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样,从历史故事到民间传说,从神话寓言到童话故事,应有尽有。对于儿童来说,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情节简单、趣味性强、富有教育意义的剧目,如《龟与鹤》《小花猫钓鱼》等。
其次,观看皮影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提前了解剧目内容,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剧情。
- 选择适合儿童的演出时间,避免过长的演出导致孩子失去兴趣。
- 带上一些小零食和水,以备孩子在观看过程中需要。
- 提醒孩子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尊重演员的表演。
除了观看演出,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都会举办皮影戏工作坊,让孩子亲手制作皮影、学习表演技巧。这样的体验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皮影戏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新一代的观众。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走进皮影戏的世界,感受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