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沈奕斐:离婚财产怎么分才公平?
复旦教授沈奕斐:离婚财产怎么分才公平?
在《再见爱人4》中,歌手李行亮和全职妻子麦琳的婚姻危机引发了广泛讨论。面对婚姻困境,麦琳一句“如果离婚,钱和孩子都不会给你”道出了许多女性的心声。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段看似平凡的婚姻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婚姻体检下的真相
节目中,李行亮给自己的婚姻打了8.5分,声称这是为了弥补剩余的1.5分。然而,沈奕斐一语道破真相:“他不敢给自己的婚姻打低分,正是因为这段关系让他感觉很痛苦,他才会打高分!”
沈奕斐的分析揭示了婚姻中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不敢面对婚姻的真实状况,宁愿维持表面的和谐,也不愿正视问题。这种逃避心理往往会导致问题积累,最终爆发。
财产分割的法律视角
当婚姻走到尽头,财产分割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香港和美国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参考。
在香港的一起案例中,一对夫妻结婚7年,其中6年分居,主要资产是一处男方继承所得的房产。法院判决认为,虽然该房产是男方继承所得,但由于夫妻共同居住过一年,因此属于婚姻财产。最终,女方分得房产35%的份额,男方分得65%。
在美国,离婚财产分割则更加强调对女性和弱者的保护。在“共同财产”法下,婚姻期间不论谁赚得钱都属于夫妻两人的共同财产。而在公平分割财产法下,虽然不像“共同财产”那样一人一半,但却能够充分考虑家庭中男女双方的实际状况,对弱者较为有利。
婚姻价值的转变
沈奕斐认为,现代社会的婚姻价值正在发生转变。旧脚本中,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而在新脚本里,爱情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幸福。这种转变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引发了对财产分割的重新思考。
在新脚本下,婚姻不再是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平等交流。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情感交流中,也体现在财产分配上。正如沈奕斐所说:“今天的新脚本,两个独立个体是平等的,可能我事业比你好一些,但我长相没有你好;可能学历比你高一些,但我家庭背景不好……”
沟通与理解
无论是《再见爱人4》中的案例,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离婚纠纷,都凸显了沟通的重要性。李行亮和麦琳的婚姻问题,本质上是沟通不畅导致的恐惧和无力感。正如沈奕斐所言:“恐惧恰恰是因为你先有了这样的恐惧能量,才会吸引一次又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让你觉得自己不配得。”
在处理离婚财产分割时,法律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框架,但最终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双方的沟通和妥协。正如沈奕斐在节目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想给自己更多的选择,那就意味着我们也可以选择事业不那么成功、不那么挣钱的对象。”
结语
离婚财产分割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它不仅涉及金钱,更牵动着情感和尊严。沈奕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如何平衡婚姻中的责任和权利;在面对分歧时,如何通过沟通找到解决方案;在财产分割时,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实现公平。
正如沈奕斐所说:“如果你还沉浸在旧脚本里的‘门当户对’,就不要用新脚本要求对方说:我要独立自主。选择的前提是不能双标。”这或许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启示:在婚姻中,既要追求个人幸福,也要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学会妥协;既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对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