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色尼区:草原生态修复的科技突破
那曲色尼区:草原生态修复的科技突破
2023年至2024年间,西藏自治区在那曲、拉萨等3地市6县区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成功修复草原31万亩。其中,那曲市色尼区作为项目重点区域,通过引进青海黑土滩植被修复技术,实现了草原生态的显著改善。
创新技术引领生态修复
色尼区草原退化问题由来已久。据统计,西藏草原面积超过12.01亿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6.5%,而退化草原比例已超过30%。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西藏自治区政府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将目光投向了邻省青海的黑土滩植被修复技术。
“黑土滩”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原退化类型,表现为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裸露、鼠虫害严重等特征。青海大学研究员马玉寿团队经过20多年研究,成功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黑土滩植被修复技术。这一技术在三江源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西藏草原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技支撑下的精准修复
西藏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由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青海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项目团队针对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对青海黑土滩治理技术进行了优化和创新。
在草种选择上,项目采用了“垂穗披碱草+青海早熟禾+同德小花碱茅”的组合,这三种草种均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同时,项目还配套施用了专用肥料,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播种量和播种时间。
在具体修复措施上,项目团队根据草原退化的程度,采取了不同的技术方案:
- 对轻中度退化草地,主要采取“封育+免耕施肥”的措施
- 对重度退化草地,实施“鼠虫害防控+免耕补播施肥+禁牧封育”
- 对极度退化区域,则采用“鼠虫害防控+人工改良+禁牧封育”的综合修复方案
显著成效赢得群众认可
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据统计:
- 2023年完成修复面积5万亩,补播草区出苗率达80%,第二年越冬率76.53%,植被盖度67.30%,鲜草亩产量在180.54公斤至647.51公斤之间
- 2024年完成修复面积26万亩,免耕补播区出苗率75%,植被盖度达60%,免耕施肥区植被盖度提高15%,草原毛虫灭杀率达80%
在色尼区那么切乡卡索村,修复后的草原鲜草亩产量达到512公斤,昔日的荒滩重新披上了绿装。当地牧民洛扎感慨地说:“这两年我们村的草长高了,冬天风沙小了,牛羊也不愁吃的了。”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该项目不仅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修复后的草原不仅提高了牧草产量,还有效控制了鼠虫害,减少了牧民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实施禁牧封育等措施,促进了草原的可持续利用,为牧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项目还推动了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项目组编写的《高寒草甸退化分级标准》《高寒草原退化分级标准》《退化高寒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退化草原免耕补播技术规程》已获得立项,为西藏草原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验推广前景广阔
西藏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的成功,为高原草原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目前,这一技术模式已被推荐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高原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色尼区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经验,不仅为西藏草原保护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寒草原修复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