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全明星赛陷入"阶层分化":是娱乐化还是商业化?
NBA全明星赛陷入"阶层分化":是娱乐化还是商业化?
2025年NBA全明星周末在大通中心落下帷幕,尽管比赛精彩纷呈,但观众和球迷们似乎对全明星正赛的表现感到失望。从扣篮大赛到技巧赛,再到三分赛,各个赛事的选手水平和参赛动机引发热议,NBA全明星赛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阶层分化"。
随着一声哨响,奥尼尔队最终以41-25击败了巴克利队,2025年NBA全明星周末也就这样结束了,斯蒂芬·库里也理所当然的在自己的主场举起了AMVP奖杯。
四队大乱斗的赛制,配上TNT三个老男孩解说的“恩怨情仇”,今年的大通中心确实很努力地为全明星搞出了不错的噱头,但平心而论,今日的全明星正赛,固然有着欧文自抛自扣、库里的半场三分和文班亚马的全禁区火锅等精彩镜头,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咣咣咣三分干拔,以及镜头外大多数超级明星们百无聊赖、满脸写着“想下班”的表情。
比赛的最后一球,完全就是今天全明星正赛的缩影——奥尼尔队在39-25拿到赛点的时候,全场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所有球迷,大概都会以为这终结比赛的一球将会让库里尝试一下自己的招牌LOGO SHOT,没想到却是一个长传之后,塔图姆朴实无华的空切扣篮,宣告了比赛的完结。
有点精彩,但不多。
不仅是全明星正赛,整个全明星周末似乎都充满了这种“哎呀这是娱乐赛,大家意思意思就好”的敷衍。
比如扣篮大赛,从名单上就能看出一股浓浓的糊弄味道——在魔术队拿双向合同的麦克朗是扣篮大赛的神姑且也还罢了,再加上卡斯尔、布泽利斯和小安德烈·杰克逊……四个生瓜蛋子,NBA生涯总得分合在一块儿也不过1013分,球衣销量合计更是只有区区45件,这和新生才艺表演有什么区别?
技巧赛里保罗和文班亚马的违规更是把这种敷衍做到了极致——搞到全场观众狂嘘他们整出来的烂活儿,大概也算得上是全明星赛历史里的独一份。
三分赛的参赛选手看上去总算是有了那么一些咖位,有希罗、希尔德和坎宁安这种千万级别的,也有布伦森和卡梅隆·约翰逊这种准巨星,还有利指导这样的腕儿……但这么个精挑细选的名单,加上性别大战的噱头,最后却搞出来个命中率可以竞争史上最烂的三分大赛,利指导甚至无聊到在场边打哈欠。
然后千呼万唤的,期待着真正的大佬们终于在正赛里要给大家整点硬菜的时候,大佬们笑着拉拉你的手,咱们这要荤素搭配才健康……
就看这“阶层分明”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样子,低薪的小角色就去扣篮大赛表演才艺,中产的哥们三分赛找找存在感,顶薪大佬们正赛给大家挠挠胳肢窝。
当然这种阶层链条的形成,也不是说什么约定俗成,而是随着资本膨胀和商业化的进程导致的必然结果。
你要说这不是全民狂欢吧,娱乐噱头都有,而且观赛的刁民们胃口越来越刁钻也是事实,但你要说大家很享受吧,也只能说气氛都烘托到这了,不鼓个掌好像也怪不好意思的。
该怎么说?娱乐是真娱乐,无聊大概也是真无聊?也怪不得美国群众自己都嫌弃全明星赛高不成低不就、越来越难办。
赛后,NBA资深记者凯文对今年全明星赛点评道:“今年是史上最烂全明星赛。”
是不是史上最烂不好说,不过最近十几年,似乎每年都有人这样说。
以前的球员一身反骨,连乔丹的最后一届全明星赛都敢蹬鼻子上脸,扣篮大赛这种能够展现极致天赋的舞台更是经常搞出火星撞地球的大新闻,J博士和人类电影精华,乔帮主和滑翔机,麦迪和卡特,当然还有拉文和戈登……
但以前薪水才多少,现在又是多少?
一个10+10的球员,开口要个两千万的价是一点不奇怪,大家都是富家翁,又何必去放低身段上戏台苦哈哈地翻跟头?
麦克朗,扣篮大赛三连冠,合计奖金30万美元——然而他职业生涯总薪水才13万,他当然要这个舞台,多出来的商业代言就是赚到的,低风险高回报,谁不乐意?
但是杰伦·布朗呢,一年六千万薪水,吃饭也能坐上位的大人物,心血来潮去扣篮大赛玩一玩,结果输给麦克朗不说,还要被观众嘲笑没能力还要硬整烂活,完美诠释了穿鞋的给光脚的做了背景板——有这么个案例在前,谁还要去扣篮大赛折腾之前恐怕都要先三思,更别说万一受个伤什么的就是几百万刀没了。
那些不能飞天遁地的中产实力派,选择三分大赛也是这个理由。
规则稳定,门槛明确,能在全明星周末曝光露脸,还不怎么消耗体能,简直是在商业领域里“稳中求进”的完美典范。
嗯,当然也有像利指导这样被自己“大心脏射手”的人设给架住了,不得不参赛的……
至于真正的大佬们,肯定都不在意全明星赛10万美元这种小钱了,来刷个脸展现一下地位,社媒发两条巩固一下个人IP,上场意思意思伺候一下球迷,基本就算是完成了代言品牌的曝光任务,可以打卡下班了。
来曝光的商业品牌也是这个逻辑。
小品牌就去扣篮大赛和技巧大赛开年轻球员的彩票玩性价比,踏实的品牌就去找难得来刷一次脸的中产谈合作,真正的商业大鳄,当然是要牢牢锁定正赛的稳定曝光度。
特别是这次全明星赛,很有可能会是詹杜库三大顶流的最后一次同台合作,把他们分给最会来事儿的奥尼尔,谁又能说不是内定呢?
说到底,一切都是“造星经济学”,联盟需要平衡全明星赛的娱乐性与竞技性,正赛保留顶流吸引大众,单项赛事则为潜力新星提供上升通道。
不信就请看文班亚马,这位法国新秀今天哪怕是腰窝子有伤也得拼了命地加班,为什么?就因为他是联盟钦点的“未来巨星”,场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自己未来的商业价值铺路,早就不和其他新秀坐一桌啦。
娱乐化和竞技化,确实很难平衡,现在又加入了商业博弈,那上桌吃饭的人各自因为利益做出了最合理的选择,最后搞出了这种阶层分化来自然就是难免的。
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对联盟来说,却又不太能够接受。
本来现在大家都玩空间篮球之后,频繁的三分折返跑就已经把漫长的常规赛季搞得有点鸡肋化了,以至于联盟不得不给球迷们加钟,弄出个“NBA杯”的季中赛来,而如果全明星赛再这样一直被巨星们敷衍对待,长远来看,对联盟商业价值的伤害肯定将会是毁灭性的。
要怎么办?
说起来也不难,重新构建赛事的价值分配即可——把巨星请回扣篮大赛和三分大赛,再把对抗性请回全明星正赛,顺便提高一下单项赛事奖金?
不过到时候,恐怕又要被球迷批评说不够娱乐了,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