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碳酸饮料真的更安全吗?
无糖碳酸饮料真的更安全吗?
近年来,无糖碳酸饮料因其低热量、零糖分的特点受到消费者青睐。然而,这些饮料是否真的更安全?它们所含的食品添加剂如苯甲酸钠、香精和色素等是否真的对人体无害?尽管国际标准认为适量摄入这些添加剂是安全的,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对此表示担忧。本文将深入探讨无糖碳酸饮料中的添加剂是否真的比传统碳酸饮料更安全,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新兴饮品。
“无糖”并不等于“零糖”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者0.5g/100ml(液体),就可以称为无糖。因此,无糖碳酸饮料虽然含糖量极低,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含糖。这种“低糖”特性使得无糖饮料在口感上仍能保持一定的甜度,同时又不会像传统含糖饮料那样带来过多的热量负担。
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争议
无糖饮料中常用的甜味剂主要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甜味剂,以及赤藓糖醇、木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这些甜味剂的共同特点是甜度极高但热量极低,能够有效降低饮料的热量含量。以阿斯巴甜为例,其甜度是蔗糖的200倍,而热量仅为蔗糖的1/200。这种特性使得人工甜味剂成为代糖产品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和饮料中。
然而,这些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归为“2B类致癌物”,这意味着它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尽管如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认为,在正常摄入范围内,阿斯巴甜是安全的。根据研究,一名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少于3500毫克的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以一罐含有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约355毫升)为例,其阿斯巴甜含量约为180毫克,这意味着一名普通成年人需要饮用约20罐这样的饮料才会超过每日安全摄入量。
安赛蜜是另一种常见的人工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安赛蜜在人体内不代谢、不吸收,对糖尿病患者友好,且不会引起血糖水平的急剧升高。然而,如果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安赛蜜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急性大出血。此外,长期食用合成甜味剂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老人、孕妇和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
其他添加剂的安全性
除了甜味剂,无糖碳酸饮料中还可能含有苯甲酸钠、柠檬黄等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柠檬黄是一种水溶性合成色素,安全度较高,基本无毒,不在体内储存,绝大部分以原形排出体外。然而,柠檬黄可能会导致儿童智商下降,因此儿童应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柠檬黄。
无糖碳酸饮料的健康隐患
虽然无糖碳酸饮料的热量更低,但其中的甜味剂和其他添加剂仍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研究表明,每天饮用180毫升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9%,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18%。此外,长期摄入含有人工代糖的饮料会诱发肥胖及Ⅱ型糖尿病。这是因为身体接收到甜味的信号后,就会给胰腺发送消息:“糖分要来啦,该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啦。”但由于代糖只有甜度没有热量,预期中的血糖升高并不会出现,过剩的胰岛素就白跑了一趟。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多次被代糖戏弄后,身体就会变得迟钝。等你吃了真的糖,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变得不积极。最后没有被吸收的血糖,就只能变成脂肪被囤积起来了。
无糖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和酸性成分仍可能对牙釉质造成腐蚀。牙釉质是牙齿的第一道防线,是牙齿表面最坚硬的外壳,它是由95%~97%的无机物(主要是含钙磷的羟基磷灰石)和少量水及有机物组成。钙磷无机物晶体质地坚硬,耐磨耐造,但它的天敌就是酸!酸可以轻松溶解这些羟基磷灰石晶体,造成牙釉质表面脱矿,孔隙变大,硬度降低,导致釉质本身变薄变少,还能开辟细菌侵入的通道,增加龋坏风险。但是,口腔防御机制也有一定自我纠错和修复功能。牙齿长期浸泡在唾液里,唾液中含有大量的钙磷离子(且往往浓度高于牙面),可以随时往牙面上沉积,重新形成新的羟基磷灰石,弥补之前脱矿造成的钙磷损失,形成动态平衡。这个动态平衡有平衡点,就是临界pH值(大约5.5),一旦打破平衡,就会出现无法逆转的钙磷流失。
此外,人工甜味剂摄入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甜味剂在人体代谢中,一部分被肝脏分解为单糖或氨基酸进入血液,带到全身各处;另一部分未被肝脏分解的甜味剂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长期大量摄入甜味剂会增加肾脏的工作负担,可能导致肾脏无法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出现肾脏疾病。在一个随访23年的研究中发现,每周饮用无糖饮料5~7杯的人群,出现肾脏疾病的风险是每周饮用无糖饮料小于1杯人群的1.83倍,每天多喝一杯无糖饮料,出现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增加29%。
理性消费建议
无糖碳酸饮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含糖饮料带来的健康隐患,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饮用。建议消费者在选择饮品时,应关注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了解产品的具体成分和含量。同时,适量饮用无糖碳酸饮料,避免将其作为日常饮水的替代品。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天然食材,减少对加工食品的依赖,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饮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