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守护者:重症医学科医护的职业健康之困
守护生命的守护者:重症医学科医护的职业健康之困
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正在无声上演。医生和护士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全神贯注地监测着病床上每一位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这里没有家属的陪伴,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医护人员独立完成。他们不仅要操作各种复杂的医疗设备,还要时刻关注病人病情的变化,甚至需要在关键时刻做出生死攸关的决策。
然而,这样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正在对ICU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职业健康状况堪忧
一项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ICU工作的护士中,70%存在心理问题,其中约50%的问题较为严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调查也发现,护士群体中甲亢、流产的发病率偏高,相当一部分人有失眠、精神焦虑的症状。
ICU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工作强度大: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病人生命体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 技术要求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操作,如呼吸机、血透仪等。
- 心理压力重:长期面对生死,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创伤。
特别是中年护士群体,由于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应对工作压力,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暨大附一院护理部的分析指出,这部分护士虽然经验丰富,但随着年龄增长,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的护士甚至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出现了内分泌失调、失眠等症状。
原因分析:多重压力交织
ICU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健康问题,是多重压力交织的结果。
首先,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是首要原因。ICU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护理工作都由医护人员独立完成。他们不仅要负责病人的医疗护理,还要承担生活护理,工作量巨大。
其次,技术要求高也是重要压力源。ICU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胜任工作。同时,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危及病人生命,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最后,长期面对生死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ICU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面对病人的离世,尤其是年轻人的意外身亡,容易产生心理创伤。
解决策略:多方联动共筑健康防线
面对ICU医护人员职业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需要从政策、医院和个人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在政策层面,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例如,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就推出了“识拣识食”职安健海报设计比赛,通过创意方式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同时,还发布了针对医护服务业的职场安全健康指南,包括防滑倒、5S工作场所整理等具体措施。
在医院层面,需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工作强度。例如,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重症医学科在元旦前夜收治大量危重病人时,科主任李文雄、副主任郑悦和护士长吕露露就通过高效调配床位与人力资源,确保了所有危重患者的顺利收治。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定期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在个人层面,医护人员也需要学会自我调适。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善于寻求同事和家人的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福祉,更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因此,社会各界都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这些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