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玑”手术机器人:精准医疗新宠儿
“天玑”手术机器人:精准医疗新宠儿
“天玑”手术机器人作为全球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突破了同类产品适用部位单一的局限,可应用于脊柱全节段、骨盆、四肢等13个部位的手术。它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2016年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其定位精度在全球首次突破1毫米,领先于国际同类产品。“天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还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资源不足问题,成为精准医疗的新宠儿。
技术创新:精准医疗的突破
“天玑”手术机器人集成了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了骨科手术的革命性突破。其核心优势在于:
全覆盖手术范围:能够辅助开展脊柱外科手术以及创伤骨科手术,通过机械臂完成手术器械或植入物的精准定位。
智能算法:独有入钉点及钉道计算智能算法,确保机械臂精准运动到规划位置,为医生提供稳定可靠的导针置入路径。
兼容性:产品兼容2D与3D模式,满足不同手术场景的需求。
微创手术:通过精准定位,实现微创手术,减少患者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
低辐射:术中辐射显著降低70%,减少对医患的辐射伤害。
临床应用:精准医疗的实践
“天玑”手术机器人已在多家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其卓越性能在实际手术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花季少女骨盆碎裂手术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创伤外科主任吴丹凯教授利用“天玑”手术机器人成功为一名不到20岁的骨盆碎裂患者实施手术。传统手术需要多处切口,不仅会在患者身体上留下疤痕,还可能导致终身生活不能自理。而使用“天玑”手术机器人,手术时间大大缩短,且术后没有切口,仅通过几个螺钉就完成了固定。患者很快就能下床自由行走。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
另一位年近7旬的阿姨因股骨颈骨折接受了手术。吴丹凯教授利用“天玑”手术机器人,在导航下精准置钉复位股骨颈骨折。由于手术的精准性和微创性,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恢复速度远超传统手术。
市场竞争:国际领先的中国创新
“天玑”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23年,该机器人开展手术数量超过2.4万例,较上年同期增长近90%。截至2024年4月,已在国内200余家医疗机构常规应用,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过7万例。
在国际市场上,“天玑”手术机器人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2024年8月,该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获准在欧盟国家和认可CE认证的国家销售。这标志着“天玑”手术机器人正式敲开了欧盟市场的大门,显示出国产手术机器人已具备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实力。
商业化挑战:机遇与困境并存
尽管“天玑”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色,但在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收入结构问题:虽然手术量快速增长,但企业营收却出现下滑。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主要依靠设备销售而非技术服务获取收入,收入结构需要优化。
临床获益有限:骨科手术机器人带来的临床收益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开放型手术中,对有经验的医生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多家企业纷纷布局手术机器人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例如,史赛克的MAKO机器人全球装机量已突破1,500台,覆盖35个国家。
医保体系不完善: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医保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设备的普及和使用。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的广阔前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骨科疾病发病率上升,“天玑”手术机器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709.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9%。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96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4.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2.3%。
面对机遇与挑战,“天玑”手术机器人需要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上持续发力。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加强技术服务,提升临床获益,以及推动医保政策支持,有望在精准医疗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天玑”手术机器人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创新能力,更为全球骨科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天玑”将在精准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