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龙凤贡面:二十三道工序铸就非遗瑰宝
故城龙凤贡面:二十三道工序铸就非遗瑰宝
故城龙凤贡面,这道源自明朝的传统美食,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贡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张承载着故城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从宫廷贡品到非遗瑰宝
龙凤贡面的故事,要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说起。相传,故城镇的齐氏家族创制了这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因其形似龙须、状如凤尾,且被选为宫廷贡品,故得名“龙凤贡面”。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御赐“上用龙须凤尾贡面”之名,并亲授金匾,使其声名远播。
二十三道工序铸就匠心之作
龙凤贡面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从和面到成品,需经过整整二十三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龙凤贡面的生产车间就已经灯火通明。面粉、蛋清、盐、水按严格比例调和后,需经过长时间的醒面,再经过盘条、搓条、上竹扦抻面等环节。其中,饧面(醒面)是关键步骤,需要多次进行,以增加面条的韧性。最后,面条在车间里自然干燥,切成小段,过秤分装。整个过程耗时约十二小时,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把控时间,充分保障面条晾晒十小时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龙凤贡面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圆条空心的“龙须面”,洁白如雪、细如丝线,中间空心如同竹子,煮熟后轻盈细腻;另一种是扁条平直的“凤尾面”,薄如纸片,易于吸收汤汁,口感独特。
传承与创新并举
作为龙凤贡面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刁建民深知传统技艺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的复制,而是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在龙凤贡面的制作过程中,他积极引入现代设备和技术,如机械和面机、风扇、空调、吸潮机等,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并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他还将传统的木制抻面工具替换为不锈钢材质,以提高工具的耐用性和卫生性。此外,他还建立了化验室和灭菌消毒设备,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使龙凤贡面的生产更加高效、安全,也为其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声誉。
在刁建民的带领下,健民龙凤贡面厂逐渐发展壮大,每天能生产贡面约500千克,年销售额200余万元。同时,他还积极推广龙凤贡面文化,通过参加各种展览、比赛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
荣誉与展望
近年来,龙凤贡面屡获殊荣:2008年,刁建民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健民龙凤贡面荣获中国诚信老字号企业称号;2007年至2022年期间,健民龙凤贡面厂八次被评为衡水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央CCTV-2消费主张节目和CCTV-7农广天地节目也分别对健民贡面和龙凤贡面厂进行了专题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刁建民的坚守与创新下,健民龙凤贡面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相信龙凤贡面将继续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