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郭冬临、蔡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春晚小品
赵本山、郭冬临、蔡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春晚小品
“哎呀妈呀,我的小心脏啊!”
当这句熟悉的台词再次响起,你是否也想起了那个曾经让全国人民笑得前仰后合的春晚?
2013年,赵本山、郭冬临、蔡明三位春晚小品界的扛把子,最后一次同台演出。他们带来的小品《心病》,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封写给春晚的情书。
从“老蔫儿”到“马大姐”:那些年的春晚记忆
说起赵本山,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相亲》里那个走路一瘸一拐的“老蔫儿”,还是《卖拐》中被范伟忽悠得团团转的“傻大叔”?从1990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到2011年因身体原因退出,赵本山用21个经典小品,陪伴了无数人的春节时光。
郭冬临呢?他可是春晚的“劳模”,从1993年首次亮相至今,已经参加了21届春晚。他的小品总是能抓住社会热点,从《旧歌新曲》到《新闻人物》,再到《一句话的事儿》,每个作品都让人忍俊不禁。
而蔡明,这位“毒舌”老太太,更是以27次登台创下纪录。从与郭达搭档的《黄土坡》,到与潘长江合作的《想跳就跳》,再到与大张伟的《机器人趣话》,她的每一次出场都能引发全场爆笑。
从“快乐至上”到“教育意义”:春晚小品的变与不变
然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近年来的春晚小品似乎少了些“味道”。赵本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其实春晚小品他的最大主题就是快乐,你那个作品教育不了人,365天了都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走过,就这一晚上你还教育他有用吗?快乐就是主题。”
这句话道出了春晚小品的本质。然而,随着春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似乎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宣传国家政策,再到展现民族团结,小品的内容越来越“沉重”,原本应该带给观众的快乐却越来越少。
“无本山,不春晚”:观众的期待与失落
“无本山,不春晚”——这句网友的调侃,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自从赵本山退出春晚舞台后,每年的春晚似乎都少了些“年味儿”。虽然每年都会有新的面孔出现,但总感觉缺少了那份纯粹的快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春晚的未来在哪里?
2025年,一则关于赵本山将携赵家班开启全球巡演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虽然这次巡演没有国内场次,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不少观众燃起了希望:也许有一天,我们还能在春晚舞台上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春晚需要赵本山、郭冬临、蔡明这样的艺术家,但更需要的是那份纯粹的快乐。正如赵本山所说,春晚小品的主题就是快乐。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春晚能够回归初心,让观众在一年中最放松的时刻,真正享受到那份来自春晚的欢乐。
毕竟,一年到头,大家就盼着这么一顿“年夜饭”,如果连这点快乐都没有,那春晚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