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光孝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修行圣地
广州光孝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修行圣地
在广州繁华的越秀区,有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刹——光孝寺。这座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寺庙,不仅是岭南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更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受戒之地,见证了中国佛教史上一段段传奇佳话。
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
光孝寺的前身是南越王赵佗的玄孙赵建德的府邸。三国时期,吴国骑都尉虞翻被贬至此讲学,并种植诃子树,后人称此地为“诃林”。虞翻去世后,其宅院改为寺院,名为“制止寺”。东晋时期,西域僧人昙摩耶舍在此修建大殿并改名“王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场所。唐代,六祖惠能于此受戒并留下瘗发塔,唐武宗会昌年间一度改为道观,后恢复为佛寺。宋代至今,历经多次易名与修缮,最终定名为“光孝寺”,并保留至今。
惠能大师的修行圣地
公元676年,惠能大师来到光孝寺,恰逢住持印宗禅师讲经。一阵风吹来,把挂在旗杆上的幡吹动了。于是两位僧众就为此辩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论不休。这时,惠能在旁镇定地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言一出,震惊当场。印宗知道来者非凡,即引惠能到上席。惠能出示五祖衣钵,当年正月十五在菩提树下正式剃度受戒。
为纪念惠能大师于此出家因缘,住持僧法才募款建塔,将惠能大师剃度下的头发瘗埋其中,故称“瘗发塔”。该塔石为基,砖灰沙结构,八角七层,高7.8米,层有佛龛,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禅宗文化的发源地
作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受戒之地,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惠能大师在此提出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论断,不仅体现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核心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光孝寺内的大雄宝殿、瘗发塔、菩提树等建筑和文物,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迹,更是禅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佛教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如今的光孝寺,不仅是佛教徒朝圣的圣地,更成为了游客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寺内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风格的大雄宝殿、八角七层的瘗发塔、东西铁塔等,无不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刹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