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全真道主导下的《西游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全真道主导下的《西游记》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28/23/90557_1145505555.shtml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融合了全真教义的文化载体。它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表现了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因此,理解《西游记》需要从全真道的角度来审视其宗教文化思想。

元代全真教的势力在宋元交替之际达到顶峰,但随后因佛道之争而受到打击。大量全真道士南下,将济世救民的教义转向金丹大道的构建,形成了江南全真教“性命双修内丹学”。这种思想背景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全真教的术语、诗词等元素被广泛使用,并且在小说中产生了象喻功能。例如,孙悟空的名号“心猿”就直接源自全真道的影响。此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车迟国、灭法国和乌鸡国故事,以及第78回的御前辩论故事,都反映了元代佛道之间的冲突。

全真教的丹道思想在《西游记》中也有体现。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耙等道具的重量设定,与道教典籍中的数字密切相关。这些细节表明,《西游记》在成书过程中融入了大量全真教的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的最终定稿者被认为是明代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道士闫希言师徒。他们在定稿过程中可能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和润色,使其更加符合全真教的思想体系。

元明时期全真道在南方的传播

全真道在山东半岛的东华宫由马钰创建,成为重要的传教中心。这一中心不仅在北方有重要地位,也逐渐影响到南方,成为全真道在南方传播的重要基地。在武当山,全真道与清微派合作,形成了共治的局面。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全真道在南方的传播,也使得全真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全真道在南方的传播过程中,与儒释墨等其他思想体系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这种思想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全真道的内容,也使其更加适应南方的社会文化环境。元代中叶开始,南宗逐渐与北宗融合,得到了元统治者的支持,这为全真道在南方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真道的形象和故事广泛见诸于元明清时期的史志、戏剧、仙传、小说等作品中,这些文化载体的广泛传播,使得全真道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教俗两界文化消费的重要资本。

全真道在南方的传播对当地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南北道教势力的融合,形成了更加统一和多元的道教体系。全真道的思想和实践对南方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道德修养等方面。此外,全真道的传播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西游记》中的具体体现

第19回和第20回中引用的《心经》与偈语,这些内容出自明初全真道人何道全之手,显示了全真教对《西游记》故事的影响。再者,“弼马温”这一官职的设定,反映了全真教中“心猿意马”的观念,即通过控制内心的欲望来达到精神的净化。

《西游记》的整体结构和主题也体现了全真教的思想。小说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性修持和人格完善的过程,这与全真教强调的心性修炼和自我提升的理念相契合。孙悟空的故事尤其突出了这一主题,他在佛教修行中的经历,如拔除朱砂树等情节,都体现了佛教因果与救赎的哲学,这与全真教追求精神净化的目标一致。

明代茅山乾元观全真道士闫希言师徒之于《西游记》

闫希言师徒通过《西游记》中的隐喻和暗示,如“镇元子”与“陈元之”的相似性,以及“华阳洞天主人”的艺术化身,展示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创作意图的再暗示。这些隐喻不仅揭示了闫希言师徒在文本中的艺术投影,也反映了他们对《西游记》定稿文本启蒙主旨和丹学内涵的突出强调。闫希言师徒在定稿过程中,通过对茅山正一道派的讽刺,显示了他们对当时道教派别的批判态度。这种讽刺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们对道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西游记》第一二回和第一百回的隐喻暗示的破译,确认了闫希言师徒是今本《西游记》最终定稿人的事实。这些隐喻暗示具有“唯一性”,进一步证明了闫希言师徒在《西游记》定稿中的关键作用。但,闫希言师徒在定稿时不署真实姓名,这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这种做法可能旨在避免政治风险,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安全。

全真道与佛教之间的冲突作用

在探讨《西游记》的创作背景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历史上宗教思想的复杂交织。

《西游记》的文本中,道教修炼术语的大量出现,与小说中扬佛抑道的倾向形成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内在的矛盾,反映了元明之际全真教与佛教之间的紧张关系。全真教的兴起,尤其是在成吉思汗时期,通过邱处机等人的努力,使得全真教达到了顶峰。然而,全真教的教义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迅速普及的原因。

《西游记》的创作过程中,这种宗教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在矛盾上,也反映在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尽管作品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但同时也解构了这一世界,对佛教人物和教义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这种对佛教的贬抑态度,从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环境来看,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西游记》的创作和内容受到了全真教与佛教之间冲突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在矛盾上,也反映在作者如何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过程中。

“三教合一”与“性命双修”

《西游记》中的三教关系被描述为“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三教之间的相互包容和融合,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三教合一思想的推崇。此外,刘一明在其《西游原旨》中将《西游记》视作三教一家之学,强调了修德立身、行孝释厄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全真道性命双修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从凡人到圣人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性命双修的理念。孙悟空从一个顽劣的石猴,通过修炼和悟道,最终成为斗战胜佛,这一过程象征着个体通过修行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提升。

《西游记》在文学技法上也体现了全真道的教义。例如,书中运用的三五合一、寻眼辨脉等方法,不仅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也深化了作品的宗教哲学内涵。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西游记》在传达性命双修教义的同时,也展现了道教内丹学的深奥思想。

《西游记》中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唐僧取经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宗教旅行,更是一个深刻的象征,代表了从世俗到精神世界的超越。这种象征性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能够在不直接阐述教义的情况下,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宗教哲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