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川藏线的怒江大桥:为何桥上不许逗留?来往车辆还主动鸣笛致敬?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川藏线的怒江大桥:为何桥上不许逗留?来往车辆还主动鸣笛致敬?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9CO23N0516FI5I.html

在西藏昌都的怒江之上,矗立着一座“特殊”的桥梁,这座桥虽然全长不过百余米左右,但是这里却有着特殊的保卫级别,而且这座桥还有一个“奇怪”的规定:不许逗留,不许拍照!

怒江大桥建成至今已70年,期间也曾经历过数次翻修以及改建,虽然如今已再难看到老怒江大桥最初的模样,但是老怒江大桥的一座桥墩,却在波涛之上屹立到了现在。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饱经风霜的旧桥墩背后,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

寸步难行的川藏线,波涛汹涌的怒江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可与此同时,毛主席心中却仍对两个地方放心不下,那就是台湾和西藏。由于当时台湾被国民党占据,因此党中央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先对西藏进行解放,可要想解放西藏,那就需要解决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修路

当时西藏到中原地区的交通极为不便,甚至连一条正式的公路都没有,而这将会大大影响行军速度以及后勤补给速度。

最终党中央经过讨论决定,在四川成都和西藏拉萨之间修建一条川藏公路。

1950年11月1日,川藏公路修建部队正式组建,而在当时没有完整地图、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要想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修建一条公路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难倒中华民族。1954年,经过4年时间,在11万军民的共同努力下,长达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终于通车。

可殊不知,在修建川藏公路期间,无数先辈永远倒在了这片高原之上,有统计显示,当年修路之时,几乎每向前修建1公里,就会有2名官兵献出生命。

而在打通川藏线期间,工程队面临的最棘手的一个困难就是:怒江大桥的修建。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其流经之处全都是高山峻岭,也正是因为怒江的阻隔,导致两岸百姓的生活极为不便,可由于怒江水流汹涌,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任何桥梁敢凌驾其上。

可怒江又是打通川藏线的必经之路,若无法在怒江之上架起桥梁,那川藏线将沦为摆设,而西藏也无法彻底跟中原地区连接起来。

为了巩固解放成果,更为了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最终决定在怒江之上修起一座桥。

可决定下达之后,桥梁建设部门却纷纷表示难以完成,毕竟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没有重型起重设备,更没有如今的架桥机,当时若想修建怒江大桥,那就必须完全靠人工开凿然后架桥。

可怒江两岸相隔百米,而且水流湍急,若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那将是生死难料。

一边是当地百姓的迫切所需,一边是怒江水流的危险重重,经过衡量,党中央做出了最终决定:架桥。

一座怒江大桥,一块时代丰碑

当时奉命修建怒江大桥的是二野18军54师,接到命令后,54师立即开始分工,其中162团负责炸山开路,而工兵5团负责修建桥墩。

为了战胜怒江,54师官兵还喊出了“英勇顽强,征服怒江”的震天口号。

最终经过千百次的冒死渡江,我军终于成功在怒江之上架起了一座大桥,彻底拿下了川藏公路上“最难啃的骨头”。

而在这座全长只有百余米的怒江大桥上,却牺牲了数名年轻战士,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当属工兵战士刘纪春。

在浇筑桥墩之时,刘纪春因劳累过度落入水泥柱内,待其他战士发现之时,水泥已经凝固,多次营救失败之后,战友们只能将刘纪春埋在桥墩之内。

也正是因为深知怒江大桥的重要性,所以在修建之时才会有那么多解放军官兵义无反顾,而作为连接怒江两岸唯一的交通要道,怒江大桥的安全更是不言而喻。

在当时,一旦怒江大桥遭到破坏,那西藏和中原地区的连接将会被斩断,因此我国之前才会派武警官兵把守。

怒江大桥建成至今已经70年,期间经过数次加固重建,可是有一座老桥墩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如今,每一辆经过怒江大桥的车辆都会鸣笛致意,目的就是向当年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致敬。

而每年清明节之际,当地百姓不仅会在桥上系上洁白的哈达,还会在桥栏上点根烟、上柱香,因为在当地人心中,怒江大桥不只是一座简单的桥梁,更是一座时代的丰碑。

参考资料:

  1. 中国新闻网:驻藏武警某部:守护怒江天堑上的“两桥一墩”(2022-08-04 21:21)
  2. 光明网:大桥边摆满鲜花水果,看完瞬间“破防”(2021-07-19)
  3. 中国军号:68年来的“老西藏精神”,蕴含在川藏线上座座“怒江大桥”之中(2019-05-23)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