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的创新高地
中关村:航空航天军民融合的创新高地
2024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研制的微型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BPPT-1)在轨点火成功并稳定工作21小时,这是中国在空间电推进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北理工在该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是中关村在航空航天军民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的生动体现。
政策引领,资金保障
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北京市设立了专门的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北京市安排了1.19亿元用于军民融合相关工作,虽然较2023年有所减少,但仍然体现了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创新驱动,项目落地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中关村的军民融合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关村第二届科技军民融合专题赛。本届大赛由国家科技部、军委后勤保障部、军委科技委、军事科学院指导,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主办,中关村联创军民融合装备产业联盟承办。
大赛分赛已决出42个优秀解决方案,总决赛拟于12月初在北京举行。总决赛将设置挑战比拼、展览展示、对接洽谈、签订协议、颁奖五大环节。其中,主会场的挑战比拼将是一大亮点,分赛胜出的10个解决方案提供方将在主会场比拼4个需求,争夺优胜奖。
技术突破,产业协同
北理工研制的BPPT-1微型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是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该系统搭载紫微科技(AZSPACE)研制的“迪迩一号·梁溪号”卫星,于2023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北理工宇航学院宇航推进团队近20年的持续研究。团队自2007年开始相关研究,在点火机理、固体烧蚀、气体电离、能量分配、理论建模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迄今已获得5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发表高水平论文19篇。
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空间推进技术领域的实力,更为微小卫星的轨道维持、姿态控制、离轨等任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该项目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空航天人才,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
展望未来
中关村在航空航天军民融合方面取得的这些突破,只是开始。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太空,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这些技术也将反哺民用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
正如北理工BPPT-1项目所展示的,军民融合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创新机制。它打破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构建了高效的研发体系。这种模式的持续深化,必将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