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创新实践:物资储备与应急救灾的新突破
军民融合创新实践:物资储备与应急救灾的新突破
近年来,军民融合在物资储备和应急救灾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军民融合不仅提升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军民融合在物资储备中的创新应用
在物资储备领域,军民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以中储粮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军民融合理念,将军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民用物资储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储粮集团在仓储管理中广泛应用了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推动粮食仓储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该集团成功联合研制全球首座“架空式粮食气膜仓”,这种创新仓储模式不仅提高了储粮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储存损耗。据统计,中央战略储备粮的综合储存损耗率已持续控制在1%以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储粮集团全面推进“智慧粮仓”项目建设,实现了粮食出入库全流程智慧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粮食数量、质量、人车行为、安全生产和购销业务等五大类25种预警算法,搭建了3D立体可视化粮库和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对异常情况的三级穿透式风险预警。
应急救灾领域的军民融合实践
在应急救灾领域,军民融合同样展现出强大的优势。通过整合军地资源,构建协同保障机制,军民融合有效提升了灾害应对能力和救援效率。
应急管理部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已基本建成,储备满足应急响应所需物资,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破解中央和地方应急物资“两张皮”的问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实施进一步加强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统一规范了全国应急救灾物资标识,并开展中央救灾物资25项技术标准研究,新增采储新型取暖炉等多款新标准物资。
在应对大震巨灾方面,应急管理部门推动向地震重点危险区域下沉储备中央救灾物资,实行中央救灾物资“县管、乡储、村用”,提高了云南、四川等9个省份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情况下的物资保障能力。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军民融合在物资储备和应急救灾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的实施意见》鼓励科研人员分享职务发明成果权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预计到2025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产值将达到约4.59万亿元,其中民用领域产值达3.98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军民融合在物资储备和应急救灾领域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军民融合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