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眼中的白露:诗意里的秋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眼中的白露:诗意里的秋天

引用
中国气象网
9
来源
1.
http://qh.cma.gov.cn/qxfw/tqqh/202409/t20240906_6552506.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G1J2M70521FC6P.html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9/06/content_26079155.htm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6A05FVX00
5.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9ZClwbrrn6?device=amp&device=amp
6.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2904.htm
7.
https://vocus.cc/article/64f7d997fd897800019168c6
8.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iju/915720.html
9.
https://www.cztv.com/newsDetail/689900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的到来,意味着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北方的鸿雁开始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燕子也开始南迁,各种鸟类为了过冬开始储存食物。这些自然现象,都被古人敏锐地观察到,并融入到他们的诗词创作中。

在古人的笔下,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描绘了白露时节的静美景象,芦苇苍苍,白露凝结成霜,伊人却在水的另一边,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

南北朝诗人刘骏在《初秋诗》中写道:“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这句诗展现了白露时节的独特景象:虽然草木尚未凋零,但白露已经悄悄降临,洒满庭院。宋代词人仲殊在《南歌子·忆旧》中写道:“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这句词描绘了白露时节的清新景象:白露带走了残余的暑气,凉爽的秋风与绚丽的晚霞相映成趣。

明代诗人孙承恩在《月下溪边露坐》中写道:“白露何苍苍,波光正渺茫。”这句诗营造出一种清冷、朦胧的意境,白露时节的夜晚,露水浓重,溪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诗人独自静坐,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白露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露水象征着纯净与希望,白露时节水汽凝结成晶莹剔透的露珠,带来清澈纯净的意境。在民俗文化中,白露时节有烤番薯、收集露水等传统活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的智慧。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增大,古人会特别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对于务农的人家来说,白露时节的露水充足与否,关系到晚稻的收成。因此,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白露节气,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令标记,更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到刘骏的“白露已盈庭”,从仲殊的“白露收残暑”到孙承恩的“白露何苍苍”,古人在诗词中留下了对白露的独特感受。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象,更寄托了古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的智慧。

白露,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穿越千年,依然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