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文生图”侵权案解读:隐私权与版权保护新趋势
“AI文生图”侵权案解读:隐私权与版权保护新趋势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这起案件不仅涉及5000元的赔偿金额,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AI生成内容著作权保护的广泛讨论。
独创性: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认定关键
这起案件的原告李某使用某AI绘画模型生成了一张名为“春风送来了温柔”的人物图片,并将其发布在社交平台。不久后,被告刘某未经许可使用了该图片,李某遂以侵犯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提起诉讼。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明确指出,AI生成图片是否构成作品,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自然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在本案中,李某通过输入提示词、设置参数等方式对AI模型进行操作,最终生成的图片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达到了著作权法中对作品“独创性”的要求,因此被认定为受保护的作品。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指出,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个案中生成内容的个性化元素、创作者的贡献度等因素进行判断。只有当生成内容达到作品的“独创性”标准时,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归属
既然AI生成的图片可以被认定为作品,那么其著作权归属又该如何确定呢?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者,而作者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AI模型本身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因此不能成为著作权的主体。
在上述案件中,法院认定原告李某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这是因为李某通过一系列操作对AI模型进行设置和引导,最终生成的图片体现了其独特的智力投入和个性化表达。而AI模型的设计者虽然在模型开发过程中进行了智力投入,但这种投入体现在“创作工具”的生产上,而不是具体作品的创作中,因此不享有作品的著作权。
AI生成图片的使用规范与风险防范
随着AI生成图片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使用规范和潜在风险也日益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包括:
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害:AI服务提供者在数据收集和训练过程中可能未经同意获取个人敏感信息。
人格权的侵害:如擅自使用他人形象创设虚拟人物等。
知识产权侵权:可能涉及著作权、商标权等的侵犯。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主任唐青林建议,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用户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向AI系统提供敏感信息。
- 确保输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避免生成虚假内容。
- 尊重他人权益,不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等人格权。
- 避免未经许可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防止知识产权侵权。
平衡保护与发展的挑战
AI生成内容的法律规制不仅关系到著作权人的权益保护,更影响着AI产业的健康发展。专家建议,法律法规的制定应为科技创新留出发展空间,采取开放包容的规范原则,适当扩大合理使用的解释范围。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国斌表示,应通过适当的法律手段鼓励更多人使用最新工具进行创作,这将更有利于作品创作和AI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推动行业自律和多方合作,以促进AI创作领域的健康发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日益复杂。这不仅需要司法机关在个案中进行精细判断,更需要立法部门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AI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明确的指引。这起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的判决,无疑为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