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鸡的“致富经”:沙湾大盘鸡的产业传奇
一只鸡的“致富经”:沙湾大盘鸡的产业传奇
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一道诞生于国道边的小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名片。这道菜就是闻名遐迩的沙湾大盘鸡。
从国道边的小菜到地方名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312国道穿沙湾老城区而过,往来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地的大货车司机经常打沙湾经过。为了满足这些长途司机的需求,国道边出现了许多小饭馆。其中,一家名为“满朋阁”的小餐馆率先推出了大盘鸡这道菜。
据传,大盘鸡的创始人是来自南京的李士林。1986年,他在312国道边亲戚的一家饭馆当厨师,当时最火爆的是3元一盘的小份辣子鸡。但成群结队光顾小店的建筑工人、国道边的货车司机提出了新要求:这么多人,一小盘鸡吃着不过瘾,能不能把整只鸡切碎了炒?于是,李士林将一整只约3斤重的鸡切块炒制,用一个超大的搪瓷盘子盛装上桌,这便是大盘鸡的雏形。
产业规模:千店竞发,四季飘香
如今的沙湾市,大盘鸡产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据统计,2023年沙湾市从事大盘鸡餐饮的经营户共有1000多户。每到饭点,“上海滩”美食街上几十家大盘鸡店纷纷飘散出鸡肉油脂混合着花椒、青椒和土豆的香气。“鸡密”“8号店”“2号店”各类招牌像接头暗号一样,引领熟客们迅速钻入某家店铺。
每年从五一小长假到十月,都是旺季。很多疆外游客途经沙湾短暂停留,就为了吃上这口大盘鸡。一份大盘鸡定价在120—130元之间,而且“快10年没涨价了”,因为“有政府指导价,就是为了给外地食客留下一个好印象”。
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大盘鸡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创业。以焉耆回族自治县的焉汁百香源饭店为例,老板金萍在邮储银行焉耆县支行的支持下,累计贷款达到109.8万元。她的饭店从最初的140平方米小店,发展成为拥有10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餐饮新秀。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邢书华的养鸡场在邮储银行的支持下,从最初的1万只鸡苗发展到如今存笼3万只的规模。他计划成立鸡养殖合作社,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文化融合:一道菜里的多元文化
大盘鸡的成功,离不开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道菜最早起源于公路旁的江湖菜,经过南来北往的司机口口相传,逐渐声名鹊起。在传播过程中,各地厨师根据当地口味进行改良:四川版加入豆瓣酱和大量花椒,河南版可以搭配烩面,日本版则改为微辣并精细切块。
正如一位沙湾本地作家所说:“西北的洋芋、东北的大葱、西南的辣椒,由一只鸡号令天下,各领风骚,归于至味。”这种包容性和创新精神,正是大盘鸡能够在全国乃至海外立足的关键。
未来展望:从地方小吃到产业品牌
虽然沙湾市是大盘鸡的发源地,但目前在数量上已被河南赶超。根据红餐品牌研究院发布的《新疆菜发展报告2023》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大盘鸡门店数排名第一的是河南,占比达35.3%,而新疆仅排名第四,占比9.4%。
面对这样的挑战,沙湾市正在积极行动。一方面,通过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大盘鸡产业的标准化、连锁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和文化推广,提升沙湾大盘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一道国道边的小菜,到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沙湾大盘鸡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变迁。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无数人的创业梦想和奋斗故事。未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创新,沙湾大盘鸡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