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穆斯林教派历史沿革
中国回族穆斯林教派历史沿革
中国回族穆斯林教派的历史沿革,展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独特发展轨迹。从早期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到清代以后兴起的苏非派、伊赫瓦尼教派和汉学派,再到各种门宦派别的形成,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反映了中国穆斯林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伊斯兰教有四大派别,同时在中国伊斯兰教中也存在不同派别。逊尼派与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一同被称为早期教派。
回族的宗教派别对他们的信仰产生影响,不同于阿拉伯、波斯等民族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回族穆斯林总体上属于逊尼派。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某些方面也受到了什叶派的影响,这成为回族穆斯林的独特特点。与回族不同,中国其他穆斯林民族大多信仰逊尼派,仅有新疆的一部分塔吉克族和少数维吾尔族信仰什叶派。
中国穆斯林的老教通常指的是“格迪穆”(尊古),而清代以后出现的各个派别都被称为新教。不过,中国穆斯林的新教并不一定都是新的,老教也不一定都是老的。
回族穆斯林最初都信奉“格迪穆”(尊古),但在清代,朝觐归来的信仰者开始传播苏非派学说,兴起了“门宦”制度。同时,“伊赫瓦尼”教派与汉学派也出现了新的格局。
总的来说,除了“格迪穆”为老教且不强调对外传播外,其他派别和门宦都属于新教,并且新派通常更积极地倡导对外传播,有时淡化宗教与民族观念之间的界限。
虎夫耶门宦主张低声念诵“迪克尔”(赞颂词),因此也称为“低念派”,起源于清朝时期,由阿帕克和卓以及马来迟创建。虎夫耶门宦分布在中国西北各省以及云南、四川等地。
哲赫林耶门宦则主张高声朗诵“迪克尔”,因此也称为“高赞派”或“高声派”,起源于清乾隆年代,由教主马明心创立。嘎德林耶门宦起源于1673年,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门、祁门、韭菜坪等支系,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云南、四川等地。
总之,中国伊斯兰教的多样性在不同派别和信仰观念之间体现出来,这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