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的名句揭示古代百姓苦难真相
张养浩的名句揭示古代百姓苦难真相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出自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它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悲惨境遇,引发了后人对历史和民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与内容解读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经历数朝,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晚年因关中大旱,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工作。在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目睹了百姓的苦难,感慨历代兴衰,创作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散曲。
《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如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以潼关的险要地势为背景,通过描绘峰峦、波涛等自然景物,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作者站在潼关,遥望古都长安,想到秦汉时期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不禁发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感慨。最后,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点明主旨,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悲惨命运。
历史真相的揭示
这句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真实反映了历史变迁中普通民众的苦难与无奈。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国家兴起还是衰亡,百姓始终是最大的牺牲者。
当一个朝代建立时,统治者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巩固政权,修建宫殿、城墙等工程。例如,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工程,导致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时期“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当王朝衰败或战乱频发时,百姓又会陷入饥饿、疾病和流离失所之苦。例如,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虽然起义军推翻了腐败的唐朝统治,但战争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灾难。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关中大饥,人相食,饿殍满道”,百姓生活陷入绝境。
现实启示与思考
这句诗不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与冷漠,也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它提醒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关注并改善百姓的生活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警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国家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普通民众的利益和福祉。只有真正关注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张养浩的这句名句,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下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通过这句诗,我们得以窥见历史上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和故事,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