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新选择:各回各家,感情如何保?
春节回家新选择:各回各家,感情如何保?
春节前夕,00后夫妻聪聪和她的丈夫面临着一个熟悉的难题:今年应该去哪一方的父母家过年?聪聪来自河南开封,丈夫来自山东东营,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在武汉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采取一个看似简单却颇具争议的解决方案:各回各家。
“我们现在还没有孩子,在过年时,还是回归婚前的身份,只做自己家里的孩子。你陪你爸妈,我陪我爸妈。”聪聪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现代年轻夫妻的心声。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夫妻开始重新思考春节的意义和形式。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靳小怡指出,婚姻正在从传统社会中与父系家族制度相匹配的嫁娶婚姻模式,慢慢向着双系并举、男女平等的婚姻模式转变。多种形式的“过年回谁家”就是婚姻形式转变的缩影,这也是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年轻夫妻们尝试了各种解决方案。有的选择轮流回家,一年在男方家,一年在女方家;有的则像聪聪夫妇一样,选择各回各家,做回父母的孩子。还有的家庭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旅行过年。湖南人禾页和她的东北丈夫,因为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近年来选择带着孩子去长白山等地旅游过年,既避免了家庭矛盾,又让全家都能放松享受假期。
这些创新的过年方式反映了现代家庭观念的变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建学认为,春节之际,原生家庭的温馨相聚固然重要,而夫妻二人世界的团圆更显珍贵。“各回各家”看似照顾到了双方家庭的利益,却可能“牺牲”了小家庭的甜蜜。“把夫妻关系摆在第一位,把夫妻小家庭的利益摆在首位,在哪里过年其实问题都不大,都可以把日子过好。”他建议,在夫妻生活中应将夫妻关系置于首位,以小家庭的幸福为先,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双方父母的情绪和分歧。
然而,这种选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个人需求、夫妻关系和家庭传统?如何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不失去春节原有的文化内涵?这些问题考验着每一个现代家庭的智慧。
定居北京的芝芝与丈夫同为独生子女,娘家在广州,婆家在辽宁,他们结婚7年,育有两个孩子。从去年开始,芝芝和丈夫开始尝试各回各家过年,由于两个孩子还小,也由芝芝带着回广州过年。芝芝回忆,去年第一次尝试各回各家过年,她把想法说出来后,夫妻俩很快达成共识。不过由于是第一年尝试,他们的方案没有太过“激进”:去年一家四口先到长白山旅行,除夕在辽宁大连与公婆一起吃年夜饭,大年初二芝芝带着孩子飞回广州,丈夫则和父母返回鞍山老家。
“再次相聚,感觉我们都充满能量,因此今年就提出继续分开过年了。”芝芝表示,丈夫因为平时工作忙,周末和小长假一般都会努力陪伴自己和孩子,春节让他自己回到老家,可以完全放松一下。“他回老家过年,因为没有小孩的牵绊,可以跟老家的亲朋好友好好聚聚。”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克岭教授认为,春节习俗的多样化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家庭观念的开放。但同时他也提醒,在追求新奇与便捷的同时,如何平衡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当团圆不再局限于餐桌,春节的年味也在悄然变化,在追求新奇与便捷的同时,如何平衡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王克岭认为,春节习俗和过年方式将继续演变出更多形式,但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必须传承下去。“不论如何,当前选择多样化的春节庆祝方式,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和新时代家庭的开放态度,这也是年味里最生动的一部分。”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春节的意义也在悄然演变。它不再是简单的“回家吃饭”,而是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情感命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维护家庭的和谐?如何让春节成为一个真正属于每个人的节日?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只要心中有爱和理解,就能实现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家的味道要与远方的呼唤共融。”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春节的方式可以不同,但那份对家的眷恋和对亲情的守望,永远是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