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日,欣赏4首堪称“神作”的立春诗词
立春之日,欣赏4首堪称“神作”的立春诗词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在这一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万物开始复苏,展现出勃勃生机。让我们一起欣赏四首堪称"神作"的立春诗词,感受古人笔下的春日之美。
《人日立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唐】卢仝(音:tóng)《人日立春》
【译文】
春去春又来,春光无限,
终觉今是而昨非,
如刚从梦境中醒来。
从现在起——
克制和约束自己
应该还来得及,
我的面貌和梅花一样
将焕然一新。
这是唐代诗人卢仝(约795-835)的诗歌。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
这首诗名《人日立春》。人日,又称“人胜日”, 农历正月初七。这首诗中最动我心的,是这一句:”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意思是:从现在起克制和约束自己应该还来得及,我的面貌和梅花一样将焕然一新。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时节。这一份即将欣欣向荣的春色也警醒着诗人:人生有限。属于自己的春天更加有限。
因此,我们要早日设定未来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像那刚刚绽放的梅花一样,以全新的生命状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首诗浅显易懂,颇有激励意义!
《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唐】杜甫《立春》
诗的前半部分写眼前的春盘让诗圣杜甫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写得是: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可是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杜甫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了。后半部分是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不过,杜甫这首诗却让我想起黄庭坚那首《春阴》:
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春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春天时,野葱繁茂绵密,竹笋叠叠而生。大自然不仅有明媚鲜艳的春色,更馈赠给人们以野菜,经过寒冬饥饿的山里人又一次迎来了饱餐。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南宋】张栻(shì)《立春偶成》
【译文】
年终时候春回大地,
冰霜渐渐减少,
春天到来,
草木是最先知晓。
眼前已是一片生机盎然,
那东风吹拂而来,
水面绿波荡摇。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这是一首节令诗。作者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古人认为律属阳气,吕属阴气,各代表一年的六个月,律回阴往即言立春。
岁晚,就是一年的终结之时。张栻这首诗有点辞旧迎新的感觉,带着年味。年终时冰雪消融,冰雪减少。
诗的妙处在于“草木知”,赋予植物生命与思想。意思是,春天的气息不是被人最先感知到,而是那漫山遍野细微的草木。
《立春》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南宋】白玉蟾《立春》
【译文】
春风吹尽了腊梅梢头上的积雪,
冰化雪消,草木滋生,
一夜之间春天就已经来到了。
从此以后,
春天就像有了脚一样,
所到之处
花花草草都繁盛地开放了。
诗人的想象力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春天在诗人的笔下竟然有脚了。所到之处,草木精神,繁花绽放。第一次读到如此大胆而惊艳的诗句!
梅梢的雪一点点被“吹”落,春天被“挽”回。这里利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真是出神入化。一个“吹”和“挽”,让人感到季节的轮换竟是那般温柔体贴,好像那雪不是被东风吹落,是被一个温柔的女子吹散,而她轻轻地一吹,又挽回了春天的生机。
全诗语句清新,意境高妙,短短二十一个字将积雪消散,春回大地的景象描绘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