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科技冬奥”有多强?212项技术打造北京冬奥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科技冬奥”有多强?212项技术打造北京冬奥会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yemo168.com/a/keji/20241024/308.html

北京冬奥会期间,212项科技创新成果在场馆建设、赛事保障、运动员训练等方面得到应用,为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浙江企业在多个领域贡献了硬核科技力量。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科技部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转化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观赛等关键场景,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12项技术成果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示范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和高水平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面向北京冬奥会的实际需求,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5大板块,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说。

祝学华介绍,在办赛方面,解决了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支撑鸟巢智能化和水立方冰水转换等场馆改造,国家速滑馆已成为绿色低碳和智慧场馆的代表。2月2日开始的火炬传递活动中,手持火炬在大风、低温环境中稳定燃烧,打造“永不熄灭的火炬”,同时通过机器人完成水下火炬传递,展示了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在参赛方面,研发了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观赛方面,研发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技术,提升观赛体验,打造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绝伦、震撼刷屏。黄晶介绍,开幕式上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超高清渲染、5G、8K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这些科技和创意的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个既恢弘壮美又空灵浪漫的一个视听盛宴,可以说“科技感十足”。

除了开幕式上使用的高新技术外,通过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还建立智慧化比赛训练场地,研制适合我国运动员形体特征和运动特点的高性能服装,提升运动员参赛水平;在安全方面,围绕奥运场馆运维管理、设备运行、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重点解决了冬奥会安全监测预警、运动健康保障、环境风险评价等技术和装备问题。

“科技冬奥不仅仅是科字口组织的,而是在各部门和地方支持下,广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工作中渗透了科技冬奥的理念,实施科技研发项目,集成应用了我国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为更好办赛、参赛、观赛提供了科技支撑。”祝学华说。

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整体表现出色,我们实现了全项目参赛,多个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对训练的强有力支撑。

“‘科技冬奥’专项为国家队跨界跨项选材和科学化训练方案选择提供了支持。例如,通过研究冬季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特征和科学选材关键技术为跨界跨项选材提供参考。通过采集优秀运动员各项指标、数据,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特点,研发了训练决策支持系统。”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志全指出。

“科技冬奥”专项专门为国家队设计了模拟训练系统,“用科技抢时间”。例如利用风洞训练,协助运动员完成姿态减阻优化;六自由度模拟训练系统也运用到国家队训练中。

“‘科技冬奥’专项还为国家队提供了高性能器材装备。例如,按照国际体育组织的相关标准研发了具有较好减阻性能的服装;应用钛合金3D打印、仿生流体力学等前沿科技自主研发了钢架雪车鞋。”李志全说。

北京冬奥会的科技元素令人瞩目,在这其中,也闪耀着浙江的科技智慧。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新建的竞赛场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罗尧治教授团队和邓华、袁行飞教授团队为“冰丝带”超大跨度索网结构建设施工与运维保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国家速滑馆屋盖跨度大、钢索多、内力协调复杂,这要求结构必须实现高精度的建造。”浙大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邓华介绍,团队在浙大打造了一个缩小版的“冰丝带”模型,模拟索网结构的构造全过程,并验证结构的设计性能。

由中科卫星应用德清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邵芸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雪上项目场地环境要素影响评估与临场决策辅助支持系统”,也应用到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跳台滑雪、冬季两项、北欧两项、大跳台等雪上竞技体育项目的备战训练中,服务10支国家队,协助对抗赛场天气变化。

另外,我省多家企业的硬核科技为这一全球顶级体育赛事“智造”惊喜。

冬奥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这一幕刷屏。别出心裁的冬奥主火炬凌空惊艳世界,而这高难度的空中动作背后蕴藏着“浙江制造”的硬核科技。“大丰创制的主火炬地面装置系统,由LED底盘、主火炬辅助翻转提升装置和台阶踏步升降装置组成,经我们自主研发的精密控制系统,可以完成一系列升高和腾空动作。”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丰华充满自豪地说。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速滑场馆。作为国家速滑馆地面制冰不锈钢管供应商,浙江创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为冬奥会提供了100多吨、总长超过120公里的超长无缝不锈钢制冰管道,为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的制冰面提供制冷。而在位于国家速滑馆地下核心功能区的制冰机房,6套二氧化碳制冷压缩机组是其制冷设备的心脏,其制造公司的分公司就位于嘉善县大云镇中德生态产业园。

载客46人、设计时速100公里、纯氢续航约450公里。为冬奥会运动员、工作人员提供接驳服务的氢能客车,每行驶100公里就可减少约57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可谓不折不扣的“绿色出行”。这批氢能客车由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联合宇通客车开发,而作为客车“心脏”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主要是在宁波研发生产的。“冬奥会不仅是冰雪运动比拼交流的舞台,也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竞逐的赛道。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在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国家电投宁波绿动氢能科技研究院产品展厅,负责人陈平说。

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冬奥村时,一款“嘉兴造”的智能床成为“网红”,被运动员们“晒”得火热。视频中,美国雪橇选手拿着床用遥控器操作,床变成“零重力”状态,画面一转,又变成了接近沙发的状态……视频中的智能床来自嘉兴的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我们共为北京冬奥会配备了6300张智能床。此外,为了给媒体工作者提供一个休息和工作的空间,我们还在本次冬奥会的主媒体中心增设30个睡眠休息舱,手机扫一扫就能自助体验。”

此外,北京冬奥会奖牌绶带、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制服的印花、中国国家队运动员穿的温暖“软甲”、国家队运动员穿的发热雪地运动鞋、冬奥会LED转播大屏、新能源移动餐车等,都有“浙江智造”的身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