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承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承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作为国内知名的文物收藏机构,经常举办关于文物鉴赏和保护的活动。最近,该博物院推出了一项特别展览,旨在帮助观众了解如何辨别文物的真伪及其价值。通过专家讲解和实物展示,观众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文物鉴定知识,还能近距离欣赏到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现有各类馆藏文物48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02件,尤以周秦青铜器著称于世。近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正在举办的“青铜铸文明——周秦文明之光”展览,共展出300余件周秦青铜器,分为“青铜器之乡”“宅兹中国”“周礼之邦”“秦肇之路”4个单元,通过青铜器展现宝鸡的“国家宝藏”,为观众讲述宝鸡地区周秦青铜文化,其中“何尊”成为关注亮点——
逨盘:见证西周历史的“中华第一盘”
在展览的第一单元“青铜器之乡”中,一件被誉为“中华第一盘”的逨盘格外引人注目。这件出土于宝鸡眉县杨家村的青铜器,不仅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更以其长达372字的铭文,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逨盘通过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十二代周王的史实,明确了西周王朝的历史,证实了《史记·周本纪》的王世和内容,结束了史学界千年以来的纷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该盘以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继承人单逨命名;与“逨”相关的其他青铜器如今被珍藏在陕西的多家博物馆内,包括逨盉、逨鼎、逨钟等。这些珍贵文物,展现了西周一个八代辅国、为国出征、秉公执法的单氏家族。特别是逨盘还同时证实了《史记·周本纪》的王世和内容,结束了史学界千年以来的纷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被称为“中华第一盘”。
何尊: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国宝
步入第二单元“宅兹中国”,这里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设立了专题展览。展览利用一个展厅的独立空间,从何尊纹饰器型、何尊大事记、铭文解读等方面为观众阐述何尊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
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1965年征集而来,1975年在参加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品展览前,专家除锈时发现内底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三千年前有一位叫何的西周贵族,在听完周王训诰后,用王的赏赐,制作了祭祀祖先的器物,以记录家族的荣耀。铭文释义:周成王还按照武王的礼,举行福祭,祭礼是从天室开始的。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天的,教训
文化传承与创新:从展览到文创
除了精彩的展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在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新方式。例如,该院开发的“青乐坊欢乐行”“周礼课堂”以及“童趣古今”等系列社教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和民众能够亲身体验青铜器的魅力。同时,博物院还推出了以社火脸谱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带有脸谱元素的乒乓球拍、背包、水杯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表示,让文物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增强与游客、年轻群体的互动,是使文物古迹“活化”的有效举措。通过这些创新方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厚重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