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国家植物园:城市绿肺的秘密
探访中国国家植物园:城市绿肺的秘密
在北京西山脚下,有一片占地560公顷的绿色宝库,这里就是中国国家植物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它不仅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更是守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
城市绿肺:生态守护的绿色屏障
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西郊,横跨海淀区和石景山区,由北园和南园组成。北园以植物收集、展示为主,南园则以科研、科普为主。这里不仅是城市的“绿肺”,更是一座巨大的生态屏障,为北京这座现代化都市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
自2021年12月正式设立以来,国家植物园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园区的植物引种和迁地保育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园区共收集各类植物1.75万余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成为我国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基地。
科研重地:植物保护的前沿阵地
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植物园在科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园区内设有多个重点实验室,包括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力雄厚。
挂牌以来,国家植物园新增收集活植物3624号,其中野生本土植物1767号,银杉、崖柏等濒危植物65种,CITES濒危物种12种;种子库收集保藏种子材料116科335属1017种1239份,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种,濒危植物42种。
在科研成果方面,国家植物园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知名和主流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243篇,其中署名国家植物园的论文58篇,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还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6个,审定国家级品种3个,授权专利57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布标准4项。
科普教育:传播绿色理念的桥梁
国家植物园不仅是科研重地,更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园区通过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和展览,提升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通过举办桃花节、牡丹科技文化展等节事活动,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等大型科普活动,极大提升了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植物园打造的《万物共生大讲堂》科普讲座,邀请全国顶级专家开讲,讲述中国历史悠久的植物科学文明和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文化,第一季24期,期期爆满,一席难求,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
游览攻略:亲近自然的绿色之旅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国家植物园不仅是一座科研机构,更是一个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的好去处。以下是详细的游览攻略:
开放时间
- 北园:3月16日—11月15日 6:00-21:00;11月16日—3月15日 6:30-19:00
- 南园:8:00-17:30(全年)
门票信息
- 全价票:10元
- 半价票:5元
- 北园套票:50元(含北园大门、展览温室、卧佛寺)
优惠政策
- 6周岁至18周岁未成年人及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生凭证件享半价优惠
- 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凭有效证件免费入园
交通指南
- 公交:698、932、563、318、360、505路在国家植物园站下车
- 地铁:10号线巴沟站A出口换乘西郊线在国家植物园站下车
- 自驾:五环香山出口,经香泉环岛,往香山方向约400米即到
国家植物园内还有多个特色景点值得一看,如卧佛寺、樱桃沟、曹雪芹纪念馆等,这些景点不仅风景优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这里不仅是植物保护和科研的重地,更是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的绿色桥梁。无论是科研人员、植物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绿色空间。随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这座绿色宝库必将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