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推出“四海一堂春”新春文化展,近200件文物讲述春节故事
国博推出“四海一堂春”新春文化展,近200件文物讲述春节故事
2025年新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通过近200件(套)馆藏精品文物,展现春节文化的丰富内涵。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文物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让观众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文物解读
唐代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代彩绘十二生肖陶俑。这些陶俑采用兽首人身的设计,其中蛇陶俑尤为珍贵。陶俑身着交领宽袖衣,两手笼袖拱于胸前,形象生动有趣。据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诸葛英良介绍,早期的生肖俑形象较为写实,为陶质,见于北朝时期,形象是单纯的动物形,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成分逐渐增加,成为以动物和人物相结合的形象,显得生动有趣。
商代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是商朝晚期青铜器代表作,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鸟形铜酒器。其双翅部位各装饰一条盘曲状的蛇,蛇首近桃心形,蛇身装饰棱形雷纹。这种蛇类纹饰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商周青铜礼器之上,体现了古人对蛇的崇拜。据专家解读,蛇的盘曲造型与翅膀部位的羽翅形象近同,似乎暗示着蛇与鸮之间的某种幻化与结合。
清代桃花洞釉灯笼瓶
展览中最具新春氛围感的展品当属清代桃花洞釉灯笼瓶。此瓶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线条流畅,比例匀称。白色外壁以吹釉法施黄、蓝、绿、红等釉色,将多种颜色巧妙融合,内壁为松石绿釉,色彩对比鲜明却又色调柔和,形状不规则的色块如同绽放的烟花,极具晕染效果,给人以朦胧梦幻之感,体现了乾隆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
唐代伏羲女娲像立幅
唐代伏羲女娲像立幅描绘的伏羲与女娲为“人首蛇身”,他们手持规、矩,画卷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四周的小圆圈则象征满天星辰。这种“人首蛇身”的形象源于中国人长久以来对蛇的崇拜,视它为多子多福的象征,也认为其具有某种神秘力量,可抵御自然威胁,比如蜕皮、冬眠,有重生、永生之意。
创新展陈方式
此次展览在展陈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国家博物馆展陈设计、副研究馆员邓璐表示,展览通过多种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展陈形式上推陈出新,百花图卷与形态各异的玉蝴蝶构成富有韵味的装置性展示,各类寓意吉祥的文物与空间布景形成呼应。互动屏、交互式投影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重点文物对应开发系列文创,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让文物及其丰富内涵在创新发展中焕发生机活力。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
开放时间:除夕闭馆,初一至初七正常开放
预约方式:观众需提前7日内实名预约,按预约时段进馆参观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顾,更是在与家人朋友共享团圆的同时,探索历史的深度与美的瞬间。在游览之间,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春节的真谛,不仅仅是辞旧迎新,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