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酥油花:指尖上的信仰之美
塔尔寺酥油花:指尖上的信仰之美
在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有一项被誉为“艺术三绝之冠”的瑰宝,它不是用金玉雕琢,也不是用丹青描绘,而是用最平凡的酥油,在艺僧们的指尖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美丽。这便是塔尔寺酥油花,一项传承了400多年的藏族艺术珍品。
从梦境到现实:酥油花的传奇起源
酥油花的起源,要追溯到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一个梦境。相传,宗喀巴大师在修行时梦见佛前供奉着各种花卉饰品,重现了神圣庄严的场景。然而,在寒冷的高原上,鲜花难以长存,于是藏族人民便用酥油这种独特的材料,制作出永不凋谢的“鲜花”。
公元1612年正月,酥油花首次在塔尔寺供奉,从此开启了这项艺术的辉煌篇章。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塔尔寺酥油花已成为中国藏区酥油花制作的最高技艺代表。
冰冷中的匠心:酥油花的制作工艺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堪称一项非凡的艺术创作。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起,塔尔寺的艺僧们便开始为次年正月十五的展览做准备。他们分为“杰尊增扎”(上花院)和“果芒增扎”(下花院)两个机构,每个花院约有二十位艺僧,在掌尺的主持下,师徒口手相传,共同完成这项神圣的工作。
制作酥油花需要在极冷的环境中进行,因为酥油遇热即化。艺僧们在零摄氏度的作坊里工作,每个人的身边都放有一个盛满冰水的水盆。他们需要不时将手浸入冰水中,以保持手指的冰冷,防止体温使酥油融化。这种严苛的工作环境,考验着艺僧们的意志和技艺。
制作工序包括扎骨架、制胎、雕塑、调色、束形、描金、装盘、开光等。艺僧们用细腻的酥油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佛像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和树木花卉。为了增加色彩的丰富性,他们会将玛瑙、松石、珍珠等珍贵宝石磨成粉末,作为颜料使用。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手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匠心精神。
艺术与信仰的结晶:酥油花的文化意义
酥油花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情感和文化内涵。它继承了“精、繁、巧”的艺术特色,结合典型的时空场景,犹如一部色彩斑斓的叙事史诗。每一组酥油花都讲述着一个完整的故事,取材于佛经传记、民间传说,展现了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酥油花的制作和展览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宗教仪式。在正式展览时,会伴随着点灯、诵经和花架音乐,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传承与创新:酥油花的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塔尔寺建立了专门的酥油花馆。该馆于1988年始建,后于2013年获得中国官方拨款1200万元,塔尔寺自筹1200万元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酥油花馆配备了完备的恒温系统,保存酥油花的橱窗温度保持在八摄氏度至零下五摄氏度之间,使得酥油花的保存时间最长可达三年。
目前,塔尔寺酥油花已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藏昂秀,以及多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们带领着年轻的艺僧们,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一技艺。虽然面临着疫情防控等挑战,但通过创新的展览方式,如建立恒温酥油花馆,这项珍贵的艺术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展示。
塔尔寺酥油花,这朵在寒冷中绽放的“鲜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艺僧们的指尖下,这朵“酥油花”能够永远绽放,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