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人民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毛泽东与人民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宣布成立,正式发行人民币。从那时到现在,人民币先后总共发行了五套。但你知道吗?面对各国人民币印上本国领袖的惯例,面对全国干部群众的强烈呼吁,毛主席一生四次拒绝将自己的头像印上人民币。
第一次拒绝:建国前夕的坚持
1947年4月,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董必武开始筹备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的工作。根据惯例,本国领袖特别是开国领袖的头像往往都会登上本国法定货币。
新币的设计任务交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王益久和沈乃庸等完成。他们一共设计了7种版别的票样,主要图案都是毛主席的头像,用手绘稿的方式画出来,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南汉宸审核后,呈报中央审定。
但是,毛主席见过送审稿后表示坚决反对:“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
在毛主席看来,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币既然叫人民币,就要体现人民色彩,反映群众形象。
第二次拒绝:建国后的坚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毛泽东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科科长的石雷请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说:“现在毛泽东已经当上中央政府主席了,人民币是否可以印上毛主席像?”
南汉宸点点头说:“嗯,这个事我一直没有忘。但这需要经过毛主席同意。”几天后,南汉宸前往中南海开会,在会议中间休息的时候,他找到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了这个建议。
毛主席听后摇摇头说:“不妥,不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我是当上了,但是当上政府主席也不能印象了,因为我们在进城前开会已经作了决定了,我也不能违反的。”
因为1948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禁止用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和工厂的名字......。”
第三次拒绝:群众呼声中的坚持
有了前两次的教训后,第三套人民币设计改版时,中国人民银行和设计人员都没有再提印制毛主席头像的事,但人民群众让毛主席登上人民币的意愿依然强烈。
196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印钞厂部分职工集体向中国人民银行打报告,声称要停止正在印刷中的壹元券,要求印制带有毛主席头像的钞票,并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限期明确表态”,否则就罢工。
中国人民银行赶忙将此事上报给了国务院,很快,中国人民银行收到国务院转达的意见,“毛主席不同意在人民币上印他的像”。此事才得以结束。
第四次拒绝:历史的转折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小面额人民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增加五十元券、一百元券。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接到任务后,迅速成立设计组,设计组组长是著名设计师罗工柳,但他们很快就遇到了难题。
第四套人民币10元券的图案是人像,使用的是我国两个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蒙古族,那么发行面额更大的新版50、100元券该用哪个民族?
1984年国庆节,几位设计师忙里偷闲,在设计室收看国庆电视转播,当时电视机里,游行队伍抬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伟人的大幅画像走过天安门广场。
这一幕让罗工柳眼前一亮,提出要反映新中国第一代主要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于是设计人员经过充分研究,一致认为应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4位领袖侧面浮雕头像放在壹佰元券上。
1988年5月10日,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0元券首次公开发行,中国人民终于圆了梦,他们终于在人民币上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头像,此时毛主席离开人民已经整整12年。
特殊的错版故事
在人民币发行的历史中,还有一段关于“错版”的趣事。第三套人民币中的贰角纸币,因为票面上的“贰”和“角”的写法与现在的汉字写法不同,曾一度被人们认定为错版币,并以此为炒作点,意欲将其价格进行一定的抬升。
但据专家考证,这种写法并非错误,而是繁体字的一种写法。在1980年国家发布标准简化字方案前,这种写法一直被使用。因此,这枚所谓的“错版”贰角纸币,实际上只是正常的流通货币。
历史的启示
毛泽东四次拒绝将自己的头像印制在人民币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高尚品格。他始终认为,人民币是国家的象征,应该体现人民的色彩,而不是个人的标志。
这种谦逊和对国家制度的尊重,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当我们使用人民币时,不妨想起这段历史,感受毛泽东同志的崇高精神,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