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经济崛起:度假胜地新宠儿
威海海洋经济崛起:度假胜地新宠儿
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60亿元。在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威海市就现代渔业发展经验作交流发言。联合央视发现之旅频道《致敬榜样》栏目拍摄三集纪录片集中展示威海海洋强市建设亮点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主要成效和特色亮点的新发展、新变化。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威海市水产品产量再创新高,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支持乳山市2处牡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小牡蛎撬动大产业”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全国首座封闭式深海养殖综合实验平台“渔机1号”落户我市海域。荣成市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试点,为北方唯一入选项目。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威海市新实施15个水产种业项目,全市育苗水体达245万方,水产良种育苗能力达到600亿单位,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成功招引“寻山藻贝种业研发基地”等2处应用牵引基地,1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评审认定,海马、白海参、绿鳍马面鲀等种苗繁育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6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全市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31处,实现鱼虾贝藻参全覆盖。
海洋科技创新驱动
威海市提速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加快波浪观测浮标、海上试验平台、背景场监测系统等保障系统建设,实现了试验场服务能力跃升。威海海洋科创硅谷成功入选全省场景创新引领区。乳山市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1场址二期450兆瓦项目53台风电机组一次送电成功,标志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成功运行。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2024全国空间智能遥感与海洋测绘导航学术大会暨先进装备展览会在威海成功举行,加速推进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海洋旅游蓬勃发展
“五一”假期,全市水路客运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增幅居“海陆空”交通之首。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统筹布局全市海上旅游客运项目,当好旅游经济发展开路先锋,形成以中远距离海上客运为主干线,以陆岛交通为支线,以环岛游和湾内游为微循环的海上旅游航线综合布局,不断丰富全时、全域、全龄旅游体验。
威海—小石岛(猫头山)精品航线,让游客畅享海上美景、体验人文风光。“近年来,我们围绕‘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不断推动威海海上交通 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千里山海 海上精品航线’品牌,在航线开发中提炼特色海洋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的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辨识度和品牌影响力。”市交通运输局水运科科长吕潇说。
蓝碳经济探索实践
威海大力发展蓝碳经济,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碳汇研究平台和交流中心,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推动6家金融机构完成338.7吨蓝碳交易,打通了省级海洋碳汇交易路径,引领实现海洋碳汇价值转化新模式。全国首家蓝色保险发展中心暨海洋数据研究院在威海市成立,破解海洋经济领域风险难题,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与防控能力,丰富海洋保险产品矩阵,提升保险供给与创新水平。
“蓝碳司法”与“蓝碳经济”双向奔赴。在推进“蓝碳司法”方面,威海经开区检察院还有哪些举措?牵头将经开区闲置的碳汇资源纳入碳汇交易平台,定期汇总分析、汇报共享交易情况;会签《关于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在案件线索移送、鉴定报告出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实现有效衔接;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开展应用性专题研究,持续推进蓝碳司法保护、行政治理、法理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协同开展……威海经开区检察院在“蓝碳司法”推动“蓝碳经济”的新赛道上,书写出一份生态与发展融合共赢的新答卷。
站在逍遥湖畔,威海市人大代表、崮山镇岭后村党支部书记王夕桥看着一株株海藻在水中随波摇曳,不禁发出感慨:“作为检察院的‘益心为公’志愿者,我见证了逍遥湖慢慢变好。检察机关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探索,真正推动实现了‘蓝碳司法’与‘蓝碳经济’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