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中识别并预防家暴?
如何在家中识别并预防家暴?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伤害和摧残行为,包括身体上的暴力、精神上的暴力、性虐待式暴力等多种形式。为了有效预防家暴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其早期迹象,如经常性的争吵、控制对方行动自由、经济限制等。同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比如不争辩、强交流、避危险、寻帮助、找警察以及留证据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家庭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家暴侵害。
家庭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家庭暴力可分为四种类型:
- 身体暴力:如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家暴形式。
- 精神暴力:包括经常性谩骂、恐吓、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 性暴力:指通过暴力手段强迫发生性行为,或进行其他性侵犯行为。
- 经济控制:通过控制家庭经济资源,限制对方的经济自由,使其在经济上依赖施暴者。
家暴的早期预警信号
家暴往往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预警信号:
- 经常性争吵:家庭成员之间频繁发生激烈争吵,且一方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 控制行为:一方过度控制另一方的行动自由,限制其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
- 经济限制:控制家庭经济,限制对方的经济自由,使其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施暴者。
- 言语攻击:经常性的辱骂、贬低、威胁等言语暴力行为。
- 孤立行为:将受害者与家人、朋友隔离,切断其社会支持网络。
如何预防家庭暴力
- 不争辩:在施暴者情绪激动时,避免与其争辩,以免激化矛盾。
- 强交流:保持良好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寻求理解和支持。
- 避危险:在感到危险时,及时离开现场,避免与施暴者单独相处。
- 寻帮助:向家人、朋友、邻居等寻求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 找警察:遇到暴力行为时,及时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 留证据:保存相关证据,如医疗记录、诊断证明、伤情鉴定、报警回执、出警记录、询问笔录、通话录音、短信、电子邮件等。
相关法律法规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进行了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实际案例
周女士与被告人吴某结婚二十余载,生育的两个子女均已成年。两人共同生活期间,吴某常常对周女士实施家暴,只要稍有不快就会殴打妻子周女士。今年四月,吴某与周女士在家因琐事发生争吵和抓扯,吴某拿起不锈钢水壶砸向周女士的脸部,周女士的脸部当场鲜血直流,报警后被送医。经鉴定,周女士的鼻骨骨折、右侧眼眶内框壁骨构成轻伤二级。吴某多次实施家暴,周女士问这次可以追究吴某的刑事责任吗?
平台律师告知,家庭暴力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以《刑法》规定的罪名为基础,以行为种类来分,家庭暴力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故意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故意伤害罪是必须给被害人造成达到法定伤害标准的伤害,包括轻伤、重伤。
吴某的这次家暴造成周女士轻伤,已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当接受刑事处罚。
法律法规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案例提示
家本应是最安全、温暖的地方,但当吴某将不锈钢水壶砸向周女士的那刻,家却成了她最恐惧的牢笼。家庭是温馨的港湾,而不是充满硝烟的战场,家庭暴力也从来不是“家务事”,而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任何伤害家人的行为,都不会得到道德和法律的准许。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平安社会,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