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新引擎
农村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日,浙江省公布了2024年度农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多个案例聚焦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杭州市余杭区,当地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租金调控机制,通过统一标准、多元招标和闭环监督,有效维持了土地流转租金稳定,防止不合理上涨,为种粮大户提供了稳定预期。同时,余杭区还建立了规模种粮经营主体评价机制和正向激励制度,提高种粮积极性,并完善了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为农户租金收益提供保障。
乐清市则创新“村企共建”模式,整合工业要素,结合铁皮石斛产业优势,构建“民企+国企+商会+村社”组织共建机制,深化“电气产业+铁皮石斛”产业共兴模式。据统计,乐清市全域推动241个村社与217家企业共建项目270个,吸纳农户就业超万人,村集体年增收达1.19亿元,农户年增收近4.4万元。
嘉善县全面排摸重点项目用地现状及城镇规划边界外一般耕地等乡村待用土地空间,分类梳理形成储备可用地块和调优空间地块。目前,该县已盘出招商空间5800余亩,并为乡村项目招商提供“空间地图”。通过规划初步明确58个调优区块,全力保障重点产业平台建设。
绍兴市柯桥区则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目标,打造兰亭街道谢家坞村等8个“乡村共富联合体”,推进乡村抱团式发展。截至2024年三季度,已组建7个联合党组织,联合55家企事业单位、3963户农户,谋划建设项目39个,吸纳482个农户就业,核心村增收760余万元,带动发展28个周边及薄弱村集体增收1300余万元。
这些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民增收。据陕西调查总队对565位新型职业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8595元,是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11213元)的2.55倍。其中,47.6%的被访者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16.6%的被访者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9.7%的被访者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6.2%的被访者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然而,土地流转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12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7%,但流转行为不规范导致土地面临荒置风险。此外,农户对土地收入的过度依赖、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也给土地流转带来一定风险。
为规范土地流转,最新土地管理法规明确,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流转。农户可以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企业,但流转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且流转过程需经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同意。流转的土地不得用于非农业建设,且流转期限一般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预计将有更多配套政策出台,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政府将继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模式的推广,农村土地流转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