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哲学高端论坛:生生的多重意义
生生哲学高端论坛:生生的多重意义
近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生生哲学高端论坛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生生”观念展开深入讨论,涉及宇宙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多个角度。论坛展示了“生生”哲学在不同研究视野中的思想魅力,强调了“生生”对中国哲学创新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次论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生”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如何为当代哲学范式带来革新。
“生生”: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生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这里的“生生”指的是宇宙万物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尚信认为,在生生哲学体系中,生生、性命、参赞化育、成就仁义,是生生哲学最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建构生生哲学,需要充分理解仁的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义的内涵的包容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特质,将生生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开展系统的建构与转化创新工作,推进中国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宇宙观: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
生生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蕴含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伟荣分析了生生哲学与中国早期宇宙论的形成及其后世影响,他认为,生生哲学通过气和阴阳的概念,深刻影响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余治平则讨论了物有内在作为万物生生的第一个哲学前提,批判了康德物自身不可知论、佛教空无论和道家无本论对生生哲学的解构。他强调,生生哲学必须建立在物有内在的基础上,才能揭示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人性论:关注人的日用常行
生生哲学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家们对宇宙生成和万物变化的理解,还蕴含了对生命、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洞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张美宏认为,作为古代中国形上学的典型样态,生生形上学固然有传统形上学的思辨性特征,其在精神旨趣上最终指向的则是人的日用常行,以人的生活日常为根本关切,为儒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则通过王阳明的为学功夫,展示了生生之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认识论: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安乐哲对比了两种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以及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生生论”。他认为,本体论偏重于“实存自身”,以及“本质”和“属性”二元对立的范畴语言;而生生论则将生活和成长视为出发点,强调关系性的构成性本质。
安乐哲教授总结道,正如赵汀阳所指出的,中西两种形而上学的问题各异,但皆为深度思想。在思想主旨上,西方哲学是关于必然性的思想,而中国哲学是关于可能性的思想。本体论通过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向我们提供了世界的“词典”式解释,一切观念皆为“在/是”(being/is)的注脚。而生生论则力求对万事所生成的关系(天与人,人与物,人与人)的协调理解,尤其重视关系的互相性或万事的合宜性,给我们提供了世界的“语法” 式解释。
创新价值:构建中国自主哲学体系的新路径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生生哲学”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卫平指出,生生哲学是中国哲学构建自主思想体系的重要尝试。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深化生生哲学研究打开了多维度视野;另一方面,生生哲学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相成就提供了可能性。
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谢金良从易学的角度探讨了生生之学的现代意义,认为易学是理解生生哲学的重要途径。他分析了易学与哲学、科学、美学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了运用易学思维来阐释“生生”的重要性。
生生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它强调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变化,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智慧,为我们应对当代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所言,生生哲学中,情的本意是情实,性是生生的一体总括,生生之性会落实到情实层面,这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对人类心灵结构中的善恶张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