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臣子真不畏死?浅谈古典士大夫精神有什么过人之处
古代的臣子真不畏死?浅谈古典士大夫精神有什么过人之处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以其独特的死谏精神闻名于世。从夏朝的关龙逄到唐朝的魏征,再到屈原,这些历史人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担当。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言:
士大夫以死明志,不畏死谏,不成功便成仁,这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当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社会发展规律,明君总是与谏臣相辅相成的。
明君广开言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不同观点的言论,并从中选择最适合国家发展的观点,给予谏臣政治舞台。
谏臣同样刚直不阿,他们秉持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原则,坦然地指出帝王的过错,指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漏洞,并做好了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
哪怕付出生命,他们也愿意扭转社会的错误轨道,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士大夫死谏有着怎样的历史传统?论其体现的精神,我们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过人之处?
死谏传统,根基深厚
提到士大夫阶层,人们总是能第一时间联想到宋朝。宋朝的统治者重文轻武,大力扶持文官集团,给予士大夫阶层极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样也是宋朝的独特局面。
士大夫拥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并自觉自愿地为君王分忧。在关键时刻,他们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生死,只为实现自己心中最纯粹的理想。
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他们也同样积极为国家事务建言献策。当他们发现君王在政治举措中有所失误时,他们也会坦然地指出一切错误,毫不畏惧君王的权威和手段。
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别。
在士大夫心中,成为一名谏臣,并为此付出生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百死不悔,只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景。
士大夫死谏,或者说文官死谏,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夏朝。
夏朝处于奴隶制贵族社会,君王尚未实现天下统一,也尚未建立封建政治制度。不过,世袭制对禅让制的取代,还是让“家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潜移默化的思潮影响下,人们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君王是天下真正的主人。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夏桀,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和昏君。
夏桀生来残暴,脾气怪异,为人十分嚣张。他从小到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没有任何人敢忤逆他的意志,敢违背他的命令。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或许从小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这天下的主人,夏桀嚣张跋扈到了极点。
还未正式继位时,他的脾气就已经令人恐惧。有一次,他在饭桌上没有吃到自己心仪的菜肴,便大发雷霆,将身边伺候的奴仆一律处死,不留一个。
负责做菜的厨房人员,则被送到牢房,接受残酷的生理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正式继位以后,夏桀的脾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的生活,在自己的宫殿当中修建了一个大酒池,池中的液体全是酒水。人在池中浸泡,很快就会昏昏欲睡。
他还命人从全国搜寻美人,把美人全部投入酒池当中,自己坐在高位,观察她们醉生梦死的状态,以此取乐。
不问政事,这绝不是一位君王应该做的事情。在他的统治之下,整个夏朝风雨飘摇,阶级矛盾愈发严重。稍有不慎,人们就将面临亡国危机。
夏朝有一位臣子,名叫关龙逄,为人正直不阿,性格十分刚烈,且出言不讳,平时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人。
他身为一位官员,却缺乏左右逢源的本事。每当遇到自己看不惯的事情时,他总会出言相劝,甚至直接严厉斥责。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协助君王治理国家,保护夏朝免受亡国危机。
眼见夏桀的行为越发乖张,尺度更大,关龙逄终于忍无可忍。
他亲自找到夏桀,劝说君王脱离当前安逸的生活环境,把精力投注在对国家事务的处理之上。他的用词十分严重,并且把亡国的危机一五一十地摆在了夏桀的面前。
夏桀脾气不好,所以当场便想发怒。但是考虑到关龙逄资历较深,便硬生生忍了下来,且用委婉的语言告诉对方,日后不必再出言不逊。
可没想到,关龙逄是个固执之人。他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便三番五次地出言相劝。夏桀终于被他惹恼,不再忍耐,直接下令杀掉了他。
根据现有的文字资料记载,关龙逄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臣死谏第一人。
让人遗憾的是,他的死亡并没有换来夏桀的醒悟。君王仍旧我行我素,最后失道寡助,成为了亡国之君。
他的死并没有挽回既定的结局,也没有扭转时代的悲剧。但他的死让人们看到了谏臣的精神,看到了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决心。
在后来的商朝和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和之后的封建王朝中,总有一批又一批的臣子受到关龙逄精神的感召,毫不犹豫地成为谏臣。
比如魏征,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
在李世民登基之前,魏征属于太子党。他并不是信任太子的能力,而是理所当然地根据祖宗礼法,拥护太子的地位。当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他也会根据封建时代的规则,追随在李世民的身后。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征并不是一位忠于一人的臣子。他只忠于心中的正义,忠于社会规范,忠于他自己的国家。
魏征认为,李世民虽然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但是在执政过程中也难免行差踏错。作为臣子,他有义务指出这些错误,引起君王的重视,并敦促君王改正。
他的妻子曾问过他,如此直言不讳,不怕招来君王记恨吗?
可他却认为,李世民绝非度量狭小的君主。况且身为臣子,劝诫君王是他的本分,他绝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有所松懈。
事实证明,李世民确实度量宏大。他即便百般怨恨魏征的言行,却也没有做出任何伤害对方的事情,反而还对魏征多加器重。
魏征做好了死谏的准备,并不因对死亡的恐惧而退缩。遇到李世民是他的幸运,他成为了谏臣,也逃脱了被处死的结局。
明君贤臣,各有意义
李世民和魏征这一对君臣,让我们看到了明君贤臣的最佳相处方式。
君王广开言路,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原则,包容臣子的言行,有时甚至需要容忍对方以下犯上的举动。臣子则悍不畏死,勇于劝诫,协助君王拨乱反正,推动整个国家朝着更加强大的方向发展。
臣子死谏,这一传统对国家和臣子本人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对于国家来说,臣子的死谏,有时可以挽救最可怕的危机。
古代社会时常出现战争,每当战争爆发时,君王总会根据个人的性格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懦弱的君王在遇到战争后,他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进攻是必不可能的,防御是必不可少的。在防御的同时,国家也要积极与对方展开和谈。对方提出的要求,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国家都可以接受。
这样的处理方式换来的结果,一定是本国一退再退。毕竟人的贪念是无休无止的,敌人的欲望同样也会不断膨胀。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底线可以无限退后时,敌人便会更加得寸进尺。
臣子意识到这一道理,便会请求君王收回成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迎接战争。若是君王不听劝诫,臣子则会一头撞在朝堂的柱上,血溅当场,以死明志。
若是君王被一条人命的消逝所震撼,选择改变决定,那么一个国家的危机也能就此解决。如果君王仍旧我行我素,那么谏臣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了百了,无需再为可怕的后果负责。
死谏,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有时真的可以扭转一个国家的命运。
对于士大夫本人来说,死谏也是成全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一点,我们从战国时期的屈原身上就能看出。
屈原是一位清醒之人,他能够写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语句,足以见得他对国家的政治现实有多么不满。
他的君王十分昏庸,不管他提出怎样的意见,君王都充耳不闻。他眼看着国家一天天衰弱,自己却无力挽回,顿生挫败和绝望之感。
他无法唤醒上层阶级的危机意识,无法成全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只能选择以死明志。
他投进了汨罗江,留下了千古传说,也留下了关于死谏的古典精神。
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他的死没有产生任何的实际意义。毕竟君王没有因为他的死而醒悟,国家的命运也没有得到改变。
但是从个人角度来看,他用死成全了自己的气节,成全了个人的追求。作为文人,他做到了能做的全部,这就是值得歌颂的。
儒家精神,集中体现
古代文人的死谏精神,谏臣对理想和追求的坚守,正好体现了儒家精神的内核。
儒家学说体系对文人的要求很高,他们强调文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儒家学子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国家政治走向的成功上。儒家一直强调个人对于集体的奉献精神,强调每位社会个体的集体意识,这一思想直到如今也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文人生来就是要为国家付出的,这是文人群体的共识。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下,他们对国家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言,正好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的文人精神。
士大夫阶层,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拥趸。宁可死,不愿苟活,这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同理想。生命固然可贵,但在这群人心中,生命一定没有信义重要。
死谏是儒学士大夫精神的体现,但并不值得提倡。死谏的结局不可控,有可能谏臣付出生命,君王却冷眼旁观。
生命诚可贵,理想价更高,或许正是这个道理。
结语:
死谏意味着不成功便成仁,谏臣给人留下了悍不畏死的形象。没有人不恐惧死亡,但恐惧情绪总会为更崇高的理想而让路。
这是古典士大夫精神的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先公后私,国事为先,乃是士大夫心中正道。
参考资料:
《战国策》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