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藻小蛇”到六千年遗存:中国史前蛇类的演化之谜
从“泥藻小蛇”到六千年遗存:中国史前蛇类的演化之谜
近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看似不起眼却意义重大的化石——来自山东山旺生物群的硅藻中新蛇。这种体长仅60-70厘米的小蛇,不仅开启了中国蛇类化石的研究序幕,更揭示了中国史前蛇类的演化奥秘。
“泥藻小蛇”开启研究新篇
硅藻中新蛇的发现堪称中国古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在它之前,我国古生物学者仅在内蒙古、华北周口店等地发现过一些零星且无法鉴定的蛇类骨骼。由于蛇的骨骼脆弱,很难完整保存,这使得蛇类化石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硅藻中新蛇的完好保存,得益于其生存环境中的硅藻。这些薄而细密的硅藻层层叠叠,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将1800万年前的生物世界完整记录下来。在山旺生物群中,不仅有160余种植物化石,还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等众多动物化石,甚至连树叶的叶脉、鱼类的细刺都清晰可辨,堪称一部珍贵的化石“万卷书”。
六千年前三地猎食场景重现
时间来到距今约6000年前的广西左江流域,这里曾是史前人类的重要活动区域。2023年,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崇左市龙州县的宝剑山、无名山、大湾等贝丘遗址中,发现了令人瞩目的大型史前蛇类遗存。
经鉴定,这些遗存属于缅甸蟒、眼镜王蛇和百花锦蛇三种蛇类。更引人注目的是,大部分蛇骨表面存在疑似烧灼痕迹,与之共存的哺乳动物骨骼则普遍有人工切割或敲砸的痕迹。这些证据强烈暗示,史前人类不仅猎食蛇类,还可能采用烧烤的方式进行加工。这一发现将华南地区人类猎食蛇类的历史追溯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
更多发现揭示蛇类演化奥秘
除了山东和广西的重要发现,近年来中国在蛇类化石研究领域还有其他突破。例如,202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800多万年前的临夏沙蚺,这种古蛇与远在东非的肯尼亚沙蚺是近亲,揭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远古蛇类“洲际远征史”。
为了推动蛇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人员还利用断层扫描重建等现代技术,筹建高覆盖度、数字化的中国现生蛇类骨骼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将为未来的化石鉴定和分类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未解之谜等待探索
尽管取得了诸多重要发现,但关于蛇类演化的许多谜题仍未解开。例如,蛇类究竟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它们与巨蜥、沧龙之间存在怎样的亲缘关系?前后肢又是何时彻底退化的?毒牙又是在何时出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动物演化的历史。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这些谜团终将被一一解开,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蛇类演化的惊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