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角度看中国神话中的龙形象塑造:九似之谜
从艺术角度看中国神话中的龙形象塑造:九似之谜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以其独特的“九似”特征——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耳似牛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兽。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到汉代的画像石,龙的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经历了丰富而精彩的演变,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最早的龙形艺术杰作
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的《人物御龙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中国龙的绘画作品。这幅战国中晚期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作,描绘了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的场景。龙身平伏,略呈舟形,龙头高昂,龙尾翘起,在龙尾上部还站着一只鹭,圆目长喙,仰首向天,神态十分潇洒。画的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左下角为一鲤鱼。画幅中舆盖飘带、人物衣着和龙颈所系的缰绳,都是由左向右拂动,表现了风向的一致。
这幅画不仅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更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龙的崇拜和对升仙的渴望。画中人物与龙的互动,展现了人与神兽之间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战国时期艺术家对线条的精湛运用和对细节的精妙刻画。
秦汉时期的龙:升仙与吉祥的象征
进入秦汉时期,龙的形象进一步发展,成为升仙和吉祥的象征。在陕西咸阳出土的秦代空心砖上,龙纹仍保持着蛇的形象,但到了西汉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向后世熟悉的形态演变。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龙形艺术作品。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全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由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帛画自上而下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场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贯穿天上—人间—地下的“双龙交璧”,两条龙一条为青色、一条为赤色,呈现出一种奋力向上的运动感。
汉代龙形艺术的巅峰:《四神云气图》
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的《四神云气图》,被誉为“敦煌前之敦煌”。这幅西汉早期墓室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以朱砂红为底色,用白、绿、黑等颜色描绘了各种神禽异兽和吉祥图案。其中,一条巨龙尤为引人注目,它呈“S”形弯曲,占据了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了一个怪兽的尾部,龙身覆盖着鳞纹,背部生有双翼,足踏云气和长枝花朵等。被龙舌卷住的怪兽长着鸭嘴、长颈和鱼身,身上覆盖着鱼鳞纹,背部长有羽翼。下方的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着一枝长花。上方的朱雀长喙啄住了龙首上的一只长角,雀尾长长的飘扬在空中。壁画四周装饰着直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
这幅壁画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形象,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装饰纹样。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汉画像石中的龙:千姿百态的艺术表现
在徐州、南阳等地的汉画像石中,龙的形象更是千姿百态。艺术家们以石板为画布,以刀为笔,雕刻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有的龙矫健有力,腾云驾雾,仿佛要冲破天际;有的龙威严庄重,双目圆睁,展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气;还有的龙则与凤凰、麒麟等神兽相伴出现,共同演绎着神秘莫测的神话故事。
汉代的龙有神物、吉祥物多种身份,它既能通天见神,又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因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瑞兽“四灵”之一。《礼记·礼运》曰:“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虽有总称,但在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很少组合于一个画面。常见者多是龙、凤在一起,或麟、凤在一起,更多是单独的造型。
龙形象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龙形象的演变轨迹:从春秋以前的蛇身兽头,到战国至唐代的飞腾威严,龙的形象逐渐完善并趋于成熟。在艺术手法上,艺术家们巧妙运用线条的流畅与力量,构图的均衡与动感,以及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创造出既神秘又威严的龙的形象。
龙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承载着吉祥、皇权、升仙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农耕社会中呼风唤雨的神兽,也是帝王统治合法性的象征,更是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升仙得道的精神寄托。
从艺术角度看,中国神话中的龙形象塑造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这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瑰宝,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