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区历史沿革
冷水滩区历史沿革
冷水滩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古地名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沿革。从古代的“泉陵”、“零陵”,到夏代以前三十四个古地名,冷水滩区的名称与地界历经变迁。本文将详细介绍冷水滩区从古代到现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隶属关系以及重要历史事件。
冷水滩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古地名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沿革。从古代的“泉陵”、“零陵”,到夏代以前三十四个古地名,冷水滩区的名称与地界历经变迁。泉陵侯国、泉陵县与零陵县的名称变化,从 前124年到589年 ,再到 589年到1984年 ,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政治变化。五代开始,零陵县潇湘镇镇建制的设立,标志着冷水滩区成为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公元前211年 实行郡县制,冷水滩属零陵县,归长沙郡管辖。汉代时期,冷水滩成为零陵县的派出机构,见证了其在行政区划中的重要作用。在三国时期,冷水滩成为东吴孙权的辖地,仍属零陵县所辖,显示出其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冷水滩区继续隶属于荆州零陵郡,是零陵县的组成部分。刘宋时期,零陵郡改名为零陵内史;齐、梁、陈时期,零陵内史恢复零陵郡的名称,冷水滩区仍然隶属于零陵县,体现了其在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唐初,零陵郡改名为永州总管府,冷水滩区为零陵县的二衙,仍属零陵县管辖。宋、元、明、清时期,冷水滩区继续作为零陵县的组成部分,隶属于永州府辖区。民国时期,冷水滩区在行政区划中经历了多次调整,直至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县,恢复冷水滩市。
1984年8月,冷水滩市在原零陵县委、县政府建制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冷水滩市委、冷水滩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同时设立了冷水滩市直各部、办、委、科、局等办事机构,建立了基层政权。冷水滩市的行政区域涵盖了原零陵县的多个区域,包括农村区、乡和冷水滩镇,形成了农村与城区并存的格局。
1995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并在原冷水滩市委、市政府建制的基础上,设立永州市冷水滩区,于1996年3月18日正式挂牌。新区政府驻地迁至梧桐路,标志着冷水滩区在行政管理上的新阶段。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永州市人民政府驻地迁址逸云路,进一步强化了冷水滩区作为城市中心的地位。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政府开始积极组建潇湘区,以岚角山镇为中心,吸纳周边乡镇,打造“潇湘古镇”休闲旅游功能区,吸引外来人员创业发展,给予“同城居民待遇”,在就业、就学方面实现公平对待,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冷水滩区的沿革历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行政区划的调整。从古代的古地名,到现代的城市发展,冷水滩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底蕴,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展现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扩展资料
冷水滩区,永州市辖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湖南省西南部。冷水滩自古商贾云集,素有“湘南名镇”之称,昔古诗人就有“山水城洲衢两广,湘南名镇冷水滩”的诗句,冷水滩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有洲,享有“江城如画”“小长沙”的美誉。冷水滩(原属古代零陵人)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黄盖、西蜀丞相蒋琬;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近代著名理论家李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