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市:海南西部的文化明珠
东方市:海南西部的文化明珠
东方市位于海南岛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滨海城市。这里不仅是海南重要的工业基地,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文化宝库”。东方市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是海南黎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海南西部文化明珠”。
多元文化交融的“语言博物馆”
东方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据统计,全市常住人口约46万,其中汉族、黎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处。这种多元民族结构造就了东方市独特的文化风貌,尤其是语言方面的多样性令人称奇。
在东方市,你可以听到至少六种不同的方言:海南话、黎话、军话、村话(哥隆话)、苗话和那斗话。其中,海南话属于闽南方言系统,主要分布在新龙镇、感城镇等地;黎话则分为美孚方言、杞方言和哈方言,主要在东河镇、大田镇等地区使用;军话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系统,主要在八所镇的一些村庄流行;村话(哥隆话)则主要在四更镇、三家镇等地使用。
这种繁杂的方言共存现象,不仅体现了东方市文化的多样性,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歌。目前,还在民间传唱的古老民歌有黎族民歌、苗族民歌、军话民歌、村话民歌和疍家民歌等,它们都被列入了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传扬。
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东方市,黎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2019年,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指导下,由东方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东河镇人民政府、江南大学纺织学院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合作创办了非正式官方文化研究机构——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
工作站的主要设计团队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海南热带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师生组成,另有非遗研究领域专家20余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截至2024年10月,杨丽在履职期间,立足本职和黎族文化研究的优势向政府部门提建议。其中,被东方市委书记签批的政协提案立项2件,重点提案立项2件,政府采纳调研报告2篇。杨丽被聘为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负责工作站的日常运行和黎族文化衍生品研发工作,组织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培训,制定了“乡村推广计划”和“校园推广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在东方市东河镇的8个自然村组织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培训,370余人参加并结业,为黎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杨丽编写的《海南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培训教材》在国培及市县级培训均有使用;《东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手册》发放覆盖东方40多个自然村。杨丽秉持“三传”工作理念(即传统、传承、传播),以工作站为基础,以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的,有序开展黎族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活动。与此同时,她还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非遗保护成果转化。她开设了《黎苗民族图案》课程,将优秀学生的设计作品应用到工作站的文创产品设计上。在她的推动下,成立了东方百贝黎语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目前,她的学生已为工作站设计文创产品100余款,部分文创产品已经上市并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青睐。2022年海南省工信厅授予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海南国际设计岛文化传承类示范基地”称号,2023年8月,杨丽获评海南省南海育才项目第三批“南海工匠”,2024年9月,杨丽获评“2024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展现了她在推动东方市乃至海南省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历史遗迹见证海南文明
东方市不仅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成绩斐然,其境内的历史遗迹更是见证了海南岛的文明发展史。白查村的黎族船型屋、俄贤岭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等,都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东方市发现了多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例如,昌江史前洞穴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海南岛古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在钱铁洞遗址,考古队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物,包括人工石制品、动物骨骼、螺壳和蚌壳等,这些发现表明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群就在这一地区生存繁衍。
东方市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上,更在于这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文化工作站、开展非遗培训、推动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东方市正在为海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座位于海南西部的文化明珠,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