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帝王也爱书法:中国历代帝王书法合集,赶紧收藏欣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帝王也爱书法:中国历代帝王书法合集,赶紧收藏欣赏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5/21/15661687_1117307871.shtml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书法艺术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从汉代章帝到清代慈禧太后,多位帝王对书法情有独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帝王们的书法造诣,也为我们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汉章帝:章草《千字文》

汉章帝不但精通经学,又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尤其善草书,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汉章帝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梁武帝萧衍:王羲之书法的推崇者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南朝梁书法家。他是我国南朝梁王朝的创建者,世称梁武帝。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可以说梁朝出现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晋武帝、元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皇帝都擅长书法,其中以梁武帝书法成就最高。

曹操(魏武帝):《衮雪》二字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书法上也有独到成就。“衮雪”二字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今陕西褒城)时,看到河中景象所书,字刻于河水礁石上。“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

东吴大帝孙权:手迹“体常术寄兄人”

晋宣帝司马懿:用兵如神料事如鬼,字里见乾坤

晋哀帝司马丕:迷上长生不老药,结果中毒而死

晋武帝司马炎:全国普选美女充实后宫

南朝宋明帝刘彧:闹下了借腹生子的历史绯闻

齐高帝萧道成:杀了南朝宁后废帝迎立顺帝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陈朝的开国之君

隋文帝杨坚:精通书法,颇有魏晋风范

隋文帝杨坚不但是政治家,而且精通书法。他的书法用笔灵动,格调高古,笔画穿插清爽悦人神志,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无须故作惊人笔,写得性灵品字高”,颇有魏晋风范。

唐太宗李世民:首创行书刻碑

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在中国书法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首创行书刻碑而著称于世。著名的《温泉铭》,便是其以行书入碑的代表作。

唐高宗李治:多才多艺的书法大家

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唐高宗在书法上造诣很高,他写起来隶书、草书、飞白书、楷书都很得心应手。

武则天: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

武则天除精通史籍诗文之外,还精于书法。尤其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当年曾以飞白书把大臣姓名写出来赐给他们,有大臣就上表说:“蒙恩作飞白书,题臣等名字垂赐,跪呈宝贶(kuang),仰戴琼文,如批七曜之图,似发五神之检。冠六文而首出,掩八体而孤骞……钟繇竭力而难比,伯英绝筋而不逮。则知乃神乃圣,包众智而同归;多才多艺,总群芳而兼善。”武则天的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唐玄宗李隆基:工书,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

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却怠慢朝政,导致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李隆基工书,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李后主李煜:善诗文、工音乐、精书画

多才多艺的书法家李煜 . 从皇帝的龙座上摔下来.到身为囚虏服牵机药而死.是李后主的悲剧.但他善诗文、工音乐、精书画.于词一道堪称圣手,在书法方面也有才能。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方面,他都有遗迹流传后世。

宋真宗赵恒:楷书清新、俊逸、自然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赵恒的楷书清新、俊逸、自然。运笔平正,点画厚重,遒劲而不失清秀。

宋徽宗赵佶:自创“瘦金体”

宋徽宗《秾芳诗帖》
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宋高宗赵构: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

《赐岳飞批卷》
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宋孝宗赵昚: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

宋孝宗《草书后赤壁赋卷》
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

宋光宗赵惇:端正严谨的楷书

《五言联团扇》
受宋代皇室文风影响,光宗赵惇的字不差,写得颇端正,图示〈五言联团扇〉这件作品,写在素绢之上,以楷书字体写成,文曰:「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其中的「贞」字,缺了最后的一点,乃为了避君主、尊长的名讳,因此从这形式上的恭敬来看,此作应是未继皇位前的作品。

宋理宗赵昀:自成一家面貌

《枝上诗团扇》
傅申曾评价理宗书法:“理宗之书,在南宋诸帝中已逸出高宗书体范围,其楷书略受张即之影响,行草自成一家面貌,用笔尖利,气格不甚高迈,弄姿自喜,其书体颇易辨认。

朱元璋(明太祖):雄强无敌

大 军 帖
《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频仍。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幅未有“朱”字花押。此帖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如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行草第二十五》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明宣宗朱瞻基:比肩宋徽宗的艺术才华

若说明朝最有艺术细胞的皇帝是谁?那就非明宣宗朱瞻基莫属了,宣宗皇帝不仅是治国之能手,也在丹青、书法上独造一格,能独称“宣德宸翰”之美赞。比肩宋徽宗,只是宋徽宗荒瞀,明宣宗则是明君,一个皇帝书法、绘画好不好,并不影响他的政务,只有没有自持力之人,才会沉溺书画,不思政务。

清圣祖康熙:专学董其昌

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负,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

清世宗雍正:汉文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最佳

于康熙十七年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雍正皇帝擅长汉文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最佳之作;其满文书法也很娴熟精湛。

清高宗乾隆:雅赏赵孟頫的书法

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本人雅赏赵孟頫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 载湉手迹

清逊宗爱新觉罗· 溥仪手迹(宣统皇帝,最后当了普通公民,这是他为自传题的书名)

乾隆皇帝(1711-1799) 御笔“观澄”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观澄 钤印:乾隆御笔(朱文)

道光皇帝(1782-1850) 御笔“福田”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福田 钤印:道光御笔之宝(朱文)

道光皇帝(1782-1850) 御笔“曼寿”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曼寿钤印:道光御笔之宝(朱文)179×95cm 70 1/2×37 3/8 in 约15.6平尺

道光皇帝(1782-1850) 御笔“宁寿”

水墨绢本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宁寿钤印:道光御笔之宝(朱文)170×82cm 67 ×32 1/4 in 约12.8平尺

同治皇帝(1854-1875) 御笔“安乐”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安乐钤印:同治御笔之宝(朱文)177×94cm 65 5/8 ×37 in 约15.3平尺

宣统皇帝(1906-1967) 御笔“福寿”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福寿钤印:宣统御笔之宝(朱文)178×95cm 70×37 3/8 in 约15.5平尺

光绪皇帝(1871-1908) 御笔“迎禧”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福寿钤印:光绪御笔之宝(朱文)176×94cm 69 5/8×37in 约15.2平尺

同治皇帝(1854-1875) 御笔“福寿”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福寿钤印:同治御笔之宝(朱文)172×85cm 67 3/4 ×33 1/2 in 约13.4平尺

咸丰皇帝(1831-1861) 御笔“延年”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延年钤印:
咸丰御笔之宝(朱文) 177×96cm 69 5/8 ×37 3/4 in 约15.6平尺

嘉庆皇帝(1760-1820) 御笔“节孝”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节孝钤印:嘉庆御笔之宝(朱文)177×95cm 69 5/8 ×37 3/8 in 约15.4平尺

宣统皇帝(1906-1967) 御笔“钦若嘉业”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钦若嘉业钤印:宣统御笔之宝(朱文)83×261cm 32 5/8×102 3/4 in 约19.9平尺

乾隆皇帝(1711-1799) 御笔“泰交景运”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泰交景运钤印:乾隆御笔之宝(朱文)78×271cm 30 3/4×106 5/8 in 约19.4平尺

咸丰皇帝(1831-1861) 御笔“寿”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寿钤印:咸丰御笔之宝(朱文)178×95cm 70 1/8 ×37 3/8in 约15.5平尺

慈禧皇太后(1835-1908) 楷书“寿”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录文:寿
钤印:荘和皇贵妃之宝(朱文)176×94cm 69 1/4 ×37in 约15.2平尺

慈禧皇太后(1835-1908) 御笔“福”

水墨洒金蜡笺 镜心 录文:福钤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朱文)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