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差不多的海南和台湾,为何人口相差2倍,经济更是差距8倍?
面积差不多的海南和台湾,为何人口相差2倍,经济更是差距8倍?
台湾和海南作为中国第一、第二大岛,面积相差无几,但人口和经济却呈现出巨大差异。台湾人口是海南的两倍,经济总量更是海南的八倍之多。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和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台湾、海南,中国第一、第二大岛,前者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后者3.51万平方公里。
因为大小差不多,台湾与海南都有“中国宝岛”之称。
然而,面积相差无几的两岛,岛屿人文状况却是差了不少。
单单人口,台湾就比海南多出一倍人口。
至于经济,台湾更是比海南高出8倍,这究竟是为何?
人口差距
其实,台湾与海南之间的社会差距,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人口方面,都与一个关键因素脱不开关系——
开发早晚。
无疑,台湾是那个更早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岛屿。
以人口为例。
早期台湾岛的原住民多为高山族人,由于远离大陆,与外界鲜有联络,岛上生态自成一派,人口与社会规模一直不大。
直到17世纪初期,荷兰殖民者武力占据台湾,才迎来了台湾历史上首次人口大幅增长。
荷兰人对外扩张行动最主要的动机,是掠夺财物和创造贸易机会。
因此在占据台湾之后,荷兰人立刻兴建了城堡,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口以扩大贸易。
同时,荷兰人还在岛上建设了一个专门吸引华人和日本人的市镇。
1625年市镇建成。
可惜的是,1626年该市镇发生火灾,同年又被瘟疫席卷,这让荷兰人借助市镇快速发展人口的目的,遭遇很大的挫折。
不过,荷兰人采取的一系列吸引人口的措施,例如用船免费接载大陆人员往来台海等,还是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不少福建、广东、江浙等地的大陆人口渡海而来,台湾岛的移民数量迅速增长。
因为荷兰人的吸引政策,恰好迎合了这一时期大陆民众的心理。
明朝后期,大陆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疾疫流行,一度出现民不聊生的情况。
16世纪中期,东南沿海海盗横行,政府禁止百姓出海。
但福建人多地少,老百姓生存压力巨大,除了依靠贸易和捕鱼为生外别无他法,只能冒险出海。
对此,当地官府哪怕知道也不得不让步。
荷兰人占领台湾后,由于其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大批福建人纷纷选择前往台湾谋生。
这些福建的“讨海人”,便是台湾早期大陆移民的来源。
荷兰人刚刚占领台湾时期,岛上总人口不到十万人,其中大陆移民只有三千多人。
至1650年,这个数字翻了十几倍,来到5万人上下。
但这也仅仅是台湾人口走上快车道的第一步,随着郑成功将荷兰人赶走,台湾岛再度迎来人口扩张期。
郑成功夺回台湾后,带去了3万军队和眷属,其中很大一部分选择就地留下生活。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清廷实行沿海迁界政策,不愿内迁的闽南人大量入台开垦,使得台湾汉族人口迅速增至20万人。
这标志着汉族人口在台湾的急剧增加,逐步演化为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社会。
而接下来台湾的一次人口大增长,就到了近代台湾占领时期。
日寇妄图彻底占领台湾,遂鼓励本国人口移入台湾。
这导致了日本移民的迅速增加,尤其是农业移民。
占领台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在日本人一系列鼓励移民、吸引人口政策的刺激下,台湾人口在日寇败退之前,增长到了600万左右。
而没过几年,台湾就再度迎来一次人口暴涨高潮——
蒋介石败退至台湾岛
。
蒋介石撤退至台湾时,伴随着大量的军队和随军家属,以及被强令迁走的民众,总计带来了约200万军民。
这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台湾的人口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迁移到台湾的人口,占当时台湾省总人口的1/3左右。
而同一时期,海南岛的总人口也不过200万。
根本原因就在于,海南岛开发历史要远远晚于台湾,近代历史上也因为地理位置距离中国核心动荡区较远,维持着较为封闭的社会生态,因此人口总量一直不算大。
而开发较晚,
同样是海南岛经济相比台湾较为落后的重要原因。
台湾经济为何能雄起?
台湾,因经济发达一度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总量超过海南八倍。
追根溯源台湾经济的腾飞,与上世纪50-70年代那段高速发展期脱不开关系。
从1953年到1977年,台湾25年间GDP总量飙升7倍,每年以8.2%的速度递增上涨。
放眼整个亚洲,同期也只有日本能比。
至于对外贸易,更是增长了242倍,年增长率达到26%。
台湾这二十多年的经济腾飞,直接奠定了其“四小龙”的基础。
而台湾经济之所以在这一时期迎来重大飞跃,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台湾经济发展受益于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放眼全亚洲不难发现,凡是中国人,或者海外华侨、华裔人数较多的地方,诸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
但在华裔不是主要构成民族的地区,如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同一时期的经济都相对落后。
这足以证明,中华民族传承血脉中存在经济发展的天赋,这种天赋包括智慧、勤奋、吃苦耐劳等等。
其次,50年代正是国民党退守台湾的初期,蒋介石大军固守台湾,通过铁血手段控制了整座岛屿,一定程度上营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彼时,虽说国际形势风云莫测,但战争的阴云终究没有降临台湾岛上空,为岛上的民众提供了发挥优良民族性的机会,从而带来经济的平稳发展。
再者,从大陆撤离时带走的大批资金、技术、机械设备,为台湾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厚积薄发的物质保障。
1949年前后,蒋介石不光带走了200万军民,也带走了大批的钱财,整间整间的工厂,和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工业技术。
这批技术和设备,构成了台湾岛最初的工业雏形。
虽说日据时期,日本人也在台湾建设了不少工业场所,但随着日寇溃败,日本人被赶回东洋老家,再加上战争的破坏和消耗,此前的工业与资本积累几乎破坏殆尽。
所以,台湾的初始工业体系架构,几乎全部是大陆迁移过去的。
哪怕到了今天,台湾最主要的工业仍是纺织、木材、化工,这些几乎全部从50年代迁移过来。
蒋介石在带走大量资本与技术的同时,美国人也向台湾屡屡施以援手。
上世纪50年代初,曾有一段日子对外收支情况急剧恶化,甚至已陷于崩溃。
最后能化险为夷,多亏了及时得到美国援助,方才止住不断失血。
此后,向台湾源源不断输送物资、资本、技术,成了美国政府的惯例。
到1965年6月底,前后15年间,台湾共接受各类美国援助14.8亿美元,平均每年约1亿美元。
最后,台湾在50-70年代,恰好赶上了一波国际经济环境友好时期。
彼时的国际社会,虽说政坛动荡,战乱不休,但总体国际经济环境还算稳定。
二战之后,以美元和黄金为主体的国际货币制度建立,石油价格也趋于稳定而低廉。
1950年,国际油价一度跌到1.71美元每桶。
此后20年间,一直保持着极小幅度上涨。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几乎所有世界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从事经济发展,不断增强自由贸易。
除偶有轻微的短期经济衰退外,总体来看整个世界经济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繁荣的局面。
1968年,国际社会虽出现了美元过多与抢购黄金的现象,但世界经济仍能维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直到1973年才结束这一盛景。
前后30年的稳定发展期,让台湾经济得以空前高涨。
再看同一时期的海南,区域内大部分地方仍处于未开发状态,经济发展速度自然远远不及台湾。
海南发展迟滞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也是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
海南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土地总面积5086万亩,占全国热带面积的42.5%,是我国最大最好的热带区域。
该区域十分有利于橡胶、椰子油棕等许多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且海南岛孤悬于海外,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国土的三分之二,海岸线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0.1%。
巨大的海洋水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海产品种类繁多。
同时,海南岛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各类矿产有60余种。
其中,石碌铁矿是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
同时,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它拥有大片热带亚热带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
仅从岛屿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储量来看,海南岛的开发极具潜力。
但由于海南岛孤悬海外,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或者说开发远没有东部沿海充分,经济情况较为落后。
在新中国成立数十年后,海南岛的经济仍处于相对贫困的水平。
参考50年代至7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腾飞同期,海南甚至可以用“荒芜的原野和渔村”来形容。
建国初期,海南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一些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
1952年全省只有35个小工厂,工业总产值为4200万元。
从1950年至1987年间,海南工业在近代工业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拥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新企业。
但由于规模小,基础薄弱,企业组织程度低,经济发展仍然严重依赖农业,远没有踏入工业社会。
这一时期的海南,不光是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工业生产规模有限,经济最为倚重的农业发展也较为缓慢。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缺乏大型工业项目和现代化设施。
总之,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海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岛屿开发主要集中在人口增长、土地开垦和农业生产方面。
以致于到了1987年,海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9元,仅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3%。
全岛近六分之一的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以下。
民众收入状况,与海南丰富的物产资源严重不匹配。
除此之外,由于海南地处中国国防前线,考虑到当时动荡的国际环境,再加上改革开放前相对闭塞的经济环境,也导致海南难以发挥出自身的经济潜力。
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颗南海最璀璨的明珠,都未能闪烁出应有的光彩。
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里,海南的开发已经势在必行。
海南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区域,岛上的少数民族有黎、苗、回等30多个民族。
海南岛经济若长期得不到发展,势必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且海南岛地理位置优越,面朝南海,地处我国最南端,海运交通十分便捷,十分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
因此,借助海南有利的位置与丰富资源,不仅能实现海南经济的大飞跃,对维护民族团结、保障社会安定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1980年,深圳、珠海四市相继设立经济特区,海南遗憾未能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但海南的开发已经近在咫尺。
1984年,大连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被开放。
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形势喜人,海南也总算如愿以偿,搭上经济特区的快车。
可这时候,台湾岛已经结束50-70年代的经济大发展期,成了闪耀全亚洲的“四小龙”,发展时间领先海南足足三十多年。
所以,台湾经济体量一度等同于八个海南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海南与台湾,作为中国面积相当的两大宝岛,但人口、经济却呈现出天差地别的情况。
这背后固然有环境、资源等差别因素影响,但归根结底,是海南省的开发时间要远远晚于台湾。
现如今,海南省发展如火如荼,俨然有追赶台湾的势头,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