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躲春: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立春躲春: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一些传统习俗和健康习惯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并祈求平安与健康。
躲春习俗的渊源与内涵
“躲春”是立春的重要习俗之一,尤其针对特定生肖或体质较弱的人群。其目的主要是躲避不好的运势或疾病侵扰,祈求一年平安顺利。
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古代中国,人们相信立春这一天是太岁交位的时候,气场变化会对某些人的运势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与新年生肖存在破、冲、害、刑等关系的属相,以及犯太岁、年龄逢九或运势不佳的人,可能会遭遇不利。因此,为了避开这些不利影响,古人形成了“躲春”的习俗。
现代人心理压力现状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人们对躲春习俗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过时的习俗,应该被摒弃;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以美国为例,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孤独和与社会脱节。这一现象在西方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在美国尤为显著,形成一种被广泛关注的“孤独危机”。
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2023年发布名为《我们的孤独与寂寞流行病》的长篇研究报告,宣称孤独在美国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像流行病一样严峻。另据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约36%的美国人报告说他们经常或几乎总是感到孤独,这一比例在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中高达61%;这个年龄组中有63%的人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抑郁症状。
美国调查机构益普索集团曾对2万名美国人进行了迄今最全面的有关“孤独危机”的调查,发现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是美国人口中最孤独的群体,而通常被认为最容易感到孤独的65岁及以上的人,却是所有世代中孤独感最低的。
社交媒体通常被视为增加年轻人孤独感的罪魁祸首。虽然社交媒体让人们更容易保持联系,但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却会减少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互动,导致孤独感和焦虑感增加。人类大脑天生偏爱新信息而不是旧信息,社交媒体上无穷无尽的新颖内容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促使人们沉浸在手机世界中并乐此不疲,减少了在现实世界的交往需求。
美国公共卫生局的报告显示,过去20年里美国年轻人与朋友的直接社交互动减少了70%。许多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来代替面对面的交流,这通常意味着低质量的联系。此外,由于社交媒体往往展示他人的“完美”生活片段,因此容易使人对别人的生活感到羡慕,或感觉自己不够好,从而增加焦虑感和孤独感。
美国年轻人之间日益激烈的学习和工作竞争是造成“孤独危机”的另一个原因。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导致人们之间的实际互动减少,这不利于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美国大学新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周至少花16小时与朋友闲逛的一年级学生人数在10年内下降了近一半,仅为18%;这些新生以与高中时相同的紧张日程安排他们的本科生活,几乎填满了他们醒着的每一分钟。许多美国大学生担心,如果不经常忙于学习或参加活动,那么他们的日程安排就一定有问题。这些压力损害了年轻人的人际关系质量。
而那些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在适应新环境、建立职业关系方面也常常遇到困难。随着零工经济在美国越来越常见,美国当代年轻人明显比父母一代更难找到稳定的工作,换工作和搬家变得更频繁。这加剧了工作和家庭的不稳定性。无法在稳定的环境中建立人际关系会导致更强烈的孤独感。
通货膨胀导致的生活成本上升和住房危机也对美国年轻人造成严重打击。当代美国年轻人在为未来储蓄、偿还学生债务以及买房方面,比其父母都困难得多。当未来和前途都变得迷茫和不可预测,他们更加感受到孤独和无力感。
新冠疫情暴发后,43%的美国年轻人表示其孤独感有所增加;这其中,约一半的年轻人表示,过去几周里几乎没有任何人“花超过几分钟的时间”来询问他们过得如何。疫情期间的公共政策导致年轻人面对面的社交机会明显减少,加上疫情期间这部分人群更容易失业,他们也失去了与同事进行工作互动的机会。此外,疫情以来流行的远程工作模式也造成年轻人缺乏面对面互动。
孤独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联系和工作成就等产生严重后果。研究表明,孤独感与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自我伤害的念头等。孤独的年轻人可能更难以处理压力,更容易感到绝望。有些人还可能转向酒精、药物乃至毒品来缓解孤独的感受,从而增加药物滥用和成瘾的风险。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美国已有超过100万人死于用药过量。美国国土安全部在2024年国土安全威胁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恐怖主义威胁之外,毒品甚至更加致命,每年在美国造成的死亡和伤害要多得多。
孤独还会影响身体健康。长期的孤独感与心脏病、高血压、免疫功能下降、睡眠障碍乃至过早死亡有关。美国公共卫生局的报告认为,长期孤独对寿命的影响与每天吸15支烟一样危险,会使过早死亡的风险增加26%。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FDA)的报告显示,对于成年人来说,孤独会使痴呆、心脏病、中风发生的风险分别增加50%、29%和32%。
长期孤独还影响到年轻人发展人际关系和维持工作效率的能力。缺乏社交互动能造成社会技能的退化,使得建立和维持友谊变得更加困难。长期的孤独感导致的社会隔离,使个人与社会几乎完全脱节。这种隔离会引发更多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导致恶性循环。
孤独感还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表现。孤独的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和保持动力,职场上的年轻人可能经历工作满意度低、生产率下降,以及更频繁的缺勤。有调查显示,美国职场中感到孤独的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可能性比其他员工高出3倍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能高效地工作,其因压力而缺勤的可能性比其他员工高出5倍,每年因此给美国造成的损失达1540亿美元。
躲春与现代心理调节的结合
面对如此严峻的心理压力现状,传统的“躲春”习俗或许能为现代人提供一些启示。虽然其原始目的是躲避不利运势,但其核心理念——在特定时间通过独处、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压力管理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人可以借鉴“躲春”的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压力。同时,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辅助心理调节,比如使用AI应用程序来分析自己的情绪状态,获取专业的心理建议。
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健康的饮食等生活方式,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状况,还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将躲春视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自我反思和调整的方式。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放下手中的忙碌,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光,去感受自然的变化,审视自己的内心。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缓解生活压力,还能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无论躲春是否真的能带来好运,它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和美好寓意,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让我们以平和之心,迎接新的开始,拥抱美好的未来。